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邓越月)立秋之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是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人体极其易出现浑身无力及倦怠感。
如果能够在此时做好相关的养生工作,不仅可以调理好个人的身体,同时还能够让人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要注意“三候”“四记”秋季养生。
“三候”
一候凉风至:初候,凉风至,《礼记》作盲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周语》曰火见而清风戒寒是也。夏日热风肆掠的时间渐渐减少,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二候白露生: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立秋后伴随晨光将会有氤氲雾气。
三候寒蝉鸣:寒蝉,《尔雅》曰寒螿蝉,小而青紫者;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声变之矣。伴随晨光的氤氲雾气,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将开始鸣叫取代夏蝉的聒噪。整个立秋节气,就好像是夏天在静静离开,留下不舍的脚印。
“四记”
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特别是在立秋前后,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
一记养好脾胃:老话说的好,“秋瓜坏肚”,夏秋交替的时候,胃肠道疾病往往是高发疾病,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更应该重视脾胃的养护。此时可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在饮食上要注意增加蛋白质的摄入,注意适当补充水分,另外多吃苦味蔬菜也大有裨益,苦味蔬菜中富含生物碱、维生素等,具有清热解暑、除烦提神和健胃功能。
二记切勿贪凉:进入秋季,虽然日间温度仍然居高不下,但早晚的气温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因此,进入秋季后,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贪凉,切勿猛吹空调,或者饮用食用过多的冷饮、雪糕,避免损伤脾胃,导致湿气淤积,不利于人体健康。在起居上秋季阳气渐收,应该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休息,提高机体对“秋老虎”的抵御能力。
三记收心敛神:中医曾有过这么一句话:善养生者养心,不善养生者养形。这里的“养心”则是指是把人的思想、意识、情感、心理等调整到最佳状态。所以,从立秋开始,要注意调养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的宁静,要积极与人交流,进行户外活动,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
四记防燥养肺:中医学认为,秋令与肺气相应,秋天燥邪易伤肺,而肺为“娇脏”,外合皮毛,主呼吸。外邪侵犯人体,不管从口鼻吸入,还是由皮肤侵袭,都容易犯肺而致病。所以秋天养生,应以“养肺”为先,为冬天减少呼吸系统疾病打好基础。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要定时通风,定期晾晒被褥,对灰尘较多的地方进行净化,保护我们的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