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杨红艳 吴鑫袁
一幢幢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公路整洁通畅,一排排蔬菜大棚整齐排列,绿树、鲜花遍布村庄……如今的乡村,既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又能像城里一样生活便利、环境整洁,这精彩的嬗变,正是我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争当乡村振兴排头兵,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基层治理出新招幸福指数节节高
“@网格长,我家水管无法供水,能不能帮忙想想办法?”前段时间,家住双江镇双江社区帝光家园的小区居民唐富贵正为家里自来水问题发愁之际,第一时间想到了“潼心共治”双江社区服务群,就把自己的诉求发到了网格微信群。
“好的,我马上过来!”接到求助后,社区网格长唐道江立即入户调查情况。经查找原因,主要是社区的供水管道破裂漏水,导致水压不够,无法向楼层较高的住户供水。通过与供水单位沟通,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抢修,两个小时后全小区恢复了正常供水。
近年来,我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打造新时代“红岩先锋”变革型组织为抓手,细化制定《深入推进党建统领“双网”共治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党建统领、多元集成、平战一体、数智赋能、夯实基层、双网共治,建立线上全域覆盖“云网格”、线下网格治理微单元,整合党建、综治、民政、城管、信访、卫生、应急等原有网格功能,社区以300—500户为度,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基础网格1847个,按照一个网格设立1个党支部或党小组,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实现网格党组织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按照“1+6+N”的模式搭配治理团队,真正做到力量在网格聚合、民情在网格掌握、矛盾在网格化解、问题在网格解决、服务在网格开展。
与此同时,依托辖区实际,我区各镇街也正努力创建符合实际、凸显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今年,玉溪镇推出“玉成七士”,由原“和事佬”品牌迭代升级而成,是玉溪镇双网共治“1+6+N”的重要力量。由村社干部、退伍军人、退休教师、离退干部、骨干党员、返乡人士、新型乡贤七种人士组建的一支基层治理工作队伍。玉溪镇将每月10日定为“玉成七士”为民服务日,按照“双网”收集到的群众需求台账,有针对性定制“活动清单”,根据队员个人特长和服务意愿,组织开展纠纷调解、政策咨询、家电维修、助农生产、理发服务、义务体检等服务活动,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 人居环境展新颜 乡村美景入画来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美丽乡村是重要的一笔。如今,同样一片蓝天,同样一批村庄,经过集中整治后的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已然大不相同,道路平坦整洁,庭院花草环绕,乡村美丽宜居……一个个“颜值”与“内涵”并存的乡村展现出乡村振兴新面貌。
“新改建的厕所干净又卫生,再也不会臭气熏天,蚊虫乱飞了。”崇龛镇明月社区居民徐大爷对新建的户厕赞不绝口,他告诉记者,以前的旱厕,上次厕所受次罪,现在的户厕,不仅用着方便,洗手池、洗衣机、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舒适又安逸。
“把乡村的‘面子’做美不是人居环境整治的最终目的。”区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提升村容村貌的同时,我区也在同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促进乡村由“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生活美”转变。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区农村已累计完成户厕改造33268户,卫生户厕普及率达89.6%;农村垃圾收运设施设备不断完善,保洁清运队伍常态化运行,成功构建“户集、村收、镇街转运、区域压缩、区集中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是突击战,也不是游击战,而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塑形是基础,铸魂才是关键。我区持续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创新推广运用乡村治理“积分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积分事项,设置积分超市,以行动兑积分、积分转习惯的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 传统村落受保护 留住乡愁焕新生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思乡情愁,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使农村地区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让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雨后初晴的桅杆村,氤氲着一层缭绕的雾气。太阳穿破云层,雾气散去,改造一新的桅杆坊便映入眼帘。
新胜镇桅杆村桅杆坊坐落于新胜镇东北部,始建于明代,据县志记载,河南布政使、山西巡抚陈讲曾在此居住,陈讲考取进士后,特在门前立石桅杆,以鼓励后人读书取名为桅杆坊。
岁月如梭,如今的桅杆村桅杆坊经过多年的粗放式发展,传统格局被破坏,自2022年桅杆坊被列入第三批重庆市传统村落名录后,一场焕新蜕变就此开始。
在市住房城乡建委的支持下,在区住房城乡建委的指导下,新胜镇通过保护发展项目,对现存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对部分仅存遗址基础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复原,对于现代风貌民居进行了风貌改造,恢复了传统院落空间等,使得即将消失的传统村落得到新生。同时,积极发动村民利用家中荒废水缸、木架、轮胎、瓦片和铁丝网等物件作为种植容器或装饰材料,自己设计,自己监督施工,打造接地气、有生气、有记忆的乡村风貌。
■ 金融保险来护航 乡村振兴产业旺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金融支持。作为农业大区,近年来,我区从实际出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果,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今年,我区遭遇了“7·28”百年一遇特大洪灾,琼江沿江多个镇街受灾严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在太安镇塔沟村,养鱼户谢小龙损失惨重。洪水淹没了140亩鱼塘,13万公斤塘鱼全部出逃,损失的产值接近180万元。中国太保产险潼南支公司赔付超40万,谢小龙才及时从广州购买了新鱼苗,逐渐恢复生产。
据了解,谢小龙在今年5月30日投保了9720元的中国太保产险潼南支公司渔业保险。因此,在本次灾情出现后,中国太保产险潼南支公司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清算和理赔。
“太安镇临近琼江河,周边渔业养殖户密集,投保意识强,约80%养殖户都投保了渔业保险。”中国太保产险潼南支公司有关负责人刘柱介绍道,本次“7·28”暴雨洪涝,支公司农险共计支付赔款超300万元,其中渔业养殖户赔款约200万元,受益企业及农户49家。
金融保险不仅让“看天吃饭”的乡村产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同时还加速了产业的发展壮大。位于塘坝镇的龙珠田园合作社今年产出花椒36万斤,基地生产的保鲜花椒、精品干花椒、花椒油等产品远销贵州、四川、西藏等地,订单供不应求。要想壮大花椒产业,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人工费用,这让合作社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困难。
建行重庆潼南支行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与区林业局、区花椒产业协会协力合作,创新推出适用于花椒种植、生产加工等专项涉农绿色普惠金融产品——“花椒E贷”,随借随还、按日计息,最高额度可达100万元,期限最长1年,较好解决了花椒种植户生产资金投入与销售资金回笼时间差的难题。
近年来,我区不断优化金融网点布局,强化沟通协作,组织区内银行先后推出了“乡村振兴带头人”“引领贷”“一家亲贷”“花椒E贷”等金融产品,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资金支持。此外,还首创了土地务工人员意外保险,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