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唐苠涵邓瑜欣)近日,区法院在审理一起离婚纠纷案件过程中,邀请心理辅导师为当事人做心理疏导,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和平离婚,取得了良好效果。
王女士与黄先生于2022年3月结婚。共同生活期间,双方因家庭琐事频繁发生争执,一直缺乏沟通,致使夫妻感情出现裂痕。2022年12月,王女士向潼南法院提起离婚诉讼。
案件审理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原、被告对立情绪严重,王女士对婚姻感到绝望,时常有过激的言行。为有效化解纠纷,避免矛盾激化,承办法官邀请心理辅导师参与调解,加强对王女士的心理疏导。
心理辅导师以“尊重——倾听——共情——交流”为主线,找准王女士的症结所在,对其婚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导王女士逐步敞开心扉,倾诉心中苦闷,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人生。最终,心理辅导师与法官合力妥善处理了这起家事纠纷矛盾,促使王女士与黄先生达成了调解协议,双方和平离婚。
婚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事纠纷不宜简单地用“一刀两断”的判决来处理。近年来,区法院积极探索,引入心理辅导师参与家事调解,让情理与法理在庭审中交融,让心理疏导成为化解家事纠纷的一剂良药,彰显了司法的人文关怀。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借力社会专业组织,将‘诉前调解+心理疏导’嵌入家事纠纷调处,通过多元化解和专业心理疏导协同推进家事纠纷高质量化解。”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