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特别策划总第3345期 >2025-02-10编印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夯实粮食安全水利根基
刊发日期:2025-02-1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潼南青云水库。

青云水库智能化监管平台。

大石桥水库水库中型灌溉项目施工现场。

工作人员研判信息。

绿水环绕的潼南。

  

通讯员 郑忠巧




  仓廪实,天下安。水利事业一头连着百姓生计,一头连着国家粮仓。保障粮食安全,水利是命脉、灌区是关键。
  近年来,潼南区水利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六字”治水思路,着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水利根基。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持续激发水利投资放量
  2024年是贯彻落实国家和市级水网建设规划的重要之年,潼南区水利建设投资在2023年首次迈上10亿元大台阶基础上再度起跑冲刺,抢抓机遇,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激发水利投资放量。到位水利中央资金10.4亿元,有序推进铜车坝水库工程、大石桥水库中型灌区等35个项目,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7.4亿元、完成率100.5%,完成全口径水利投资19.07亿元、完成率100.3%,完成中央增发国债水利建设投资9.0261亿元、完成率100%。其中,灌区建设投资2.08亿元,已建成中小型提灌站307座。
  据悉,潼南区全面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和国家水网建设决策部署,聚焦民生热点难点、围绕水利短板弱项,谋划储备了琼江重庆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涪琼大灌区工程、铜车坝中型灌区工程等8个重点项目,估算总投资110.7亿元,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2024年潼南区已建成灌区共计引水超2800万立方米,年均灌溉农田超过20万亩次,确保了灌区粮食稳产丰收。




坚持高质量发展 高站位谋划灌区一张图
  农业丰产丰收离不开灌溉保障。潼南区现有耕地面积117万亩,灌区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有效灌溉利用率仅30%。以中小型灌区为主,加上设施年久失修,灌区供水能力逐年减弱。与此同时,随着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灌溉用水的频率增多、水量变大,农业生产用水紧张的问题日益凸显。
  灌区工程是发展农业灌溉、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2024年以来,潼南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市委六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为抓手,以市委党建统领“三项重点任务”为引领,主动扛责任、盯任务、抓落实,不仅抓好老旧灌区与骨干水源灌区的建设,同时还全力抓好小型水源灌区建设。
  根据市水利局编制发布的《重庆市农田灌溉发展规划(2022-2035年)》,潼南区有序谋划、建设实施一批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灌区工程,利用水利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全面落实国家江河战略和国家水网建设决策部署,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分层分类、有力有效推进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青岩子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大石桥水库中型灌区、17处小型灌区等项目,推进谋划涪琼大灌区、铜车坝中型灌区,巩固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青岩子中型灌区总投资5860万元,项目建设包括改造中型提灌站1座、整治改造小型提灌站1处、改造渠系6.7千米、灌溉面积5.1万亩。项目于2023年2月开工,2025年春耕生产前建成投用。预计每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00万公斤,年灌溉效益达1077万元。
  大石桥水库中型灌区总投资1.12亿元,新建泵站5座、通过安装管道57.5公里连接灌区内关门寺水库、向阳水库、敬家沟水库、斑竹湾水库。设计灌面6.7万亩。于2024年2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2025年春耕生产前建成投用。
  同时,新建小型灌区17处,总投资1.105亿元。修复约86座提灌站,修复175余处山坪塘等水源工程,建设管道约170公里。设计灌溉面积8.5万亩,其中新增灌面2.5万亩,恢复灌面0.6万亩,改善灌面5.4万亩,涉及玉溪、龙形、别口等镇街。总投资1.275亿元,到位国债资金1亿元。于2024年5月24日开工,预计2025年年初建成。
  推进谋划涪琼大灌区总投资30亿元,强化流域跨区合作,共有潼南涪江南、铜梁等2个灌片。设计灌溉面积106.74万亩,新增灌溉面积65.24万亩。新建水源泵站2座,新建工程输水线路长55.5km。计划于2025年完成前期工作。
  规划铜车坝中型灌区项目,预计可解决卧佛、小渡3.2万城镇供水以及复兴河沿岸灌区4万亩耕地的用水和1.5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



立足整体推进加快大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
  按照“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目标,立足潼南区实际情况,近年来,区水利局实施了5处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1.3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07万亩,新增粮食产能2201.87多万公斤,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水支撑、水保障。
  2024年,紧盯国家水利投资政策和投资导向,找准上级政策与潼南水利发展的有效交融点和对接点,抢抓增发国债政策窗口期和项目机遇期,争取中央及市级水利发展资金、增发国债灌区项目3个(续建1个、新建2个),涉及国债资金2.08亿元。新建泵站21座,维修泵站69座,山坪塘、石河堰194余处。并开展深化水价综合改革,2024年发展农业水价改革灌溉面积5.61万亩。项目实施后,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20.3万亩。
  开展水价改革,加强用水管理、规范水费计收、强化工程管护,有效保障工程良性运行,促进农业节约用水;推进灌区建设与高标准农田相结合,打通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并通过水网库库连通,将空闲调节库容进行综合调度利用,使灌区内的水量时空分配更为均匀,可供水量大幅增加。从根本上解决灌区范围内水资源分布不均,人饮、农业灌溉缺水问题,为灌区居民提供了有保障的水源,改善了灌区农业生产条件,同时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经济作物比例,提高了抗灾夺丰收的能力,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灌区生态环境,为潼南区成为重庆“米袋子”和西部菜都发挥了巨大的工程效益。
  潼南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推进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作,改造干渠、支渠,增强田间供水能力,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动灌区辐射惠及覆盖范围内每一亩农田。





推动数字引领 加强“智慧灌区”建设
  “各级河长巡河发现问题后,可将问题上传至数据平台,整个问题的处置办结,都可以在系统操作。”潼南区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通过系统,可清晰看到每条河流的巡河情况、存在问题、一河一策实施情况等,根据应用权限,各级河长都能及时处置河流相关问题,治水效率更高效。
  聚焦基本能力,坚持急用先行,强化贯通实战。潼南区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实现河流管治“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为全区管河治河提供大数据、立体式、全方位决策参考,完成供水、自然灾害、河湖管理保护等4条跑道建设,实现“政务·智慧河长”“政务·水旱灾害防御”2个市级重点应用贯通,其中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河道采砂管理2个典型子应用成功纳入市级试点,水利业务多跨协同、实战实效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潼南正积极推动数字孪生建设,尝试数字孪生在灌区的应用,依托灌区项目信息化建设资金将用水计量监测、雨水情监测、闸门监控管理、视频监视、墒情监测等一系列信息化、数字化模块植入项目建设中,为农田灌溉提供可靠的数据指导与决策支持,合理调整灌溉水量与灌溉时间;此外,数字孪生还为灌区管理中心提供数据支撑,推动了灌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使灌区用水计量率达到100%。
  水是丰收的保障,灌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命脉。潼南区将紧紧围绕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奋力谱写灌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稳进增效、除险固安、改革突破、惠民强企”工作导向,聚焦“一极一堡两区两城两地”潼南现代化建设“1132”体系架构,提速推进铜车坝水库、青云水库除险加固整治,新开工米心二期堤防工程、三块石中型灌区、移民后期扶持等10个项目。按照“能开则开尽量开、能早则早尽量早”原则,抓紧完成青岩子、大石桥等新开工灌区项目的扫尾工作,力争在春耕前发挥灌溉效益。抓紧推进铜车坝水库、三块石等3个灌区建设前期工作,确保尽快开工建设。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编制完成农田灌溉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启动涪琼、引北大型灌区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和节水型灌区创建,跑出灌区项目建设“加速度”,筑牢粮食生产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