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艺总第3331期 >2025-01-06编印

校园里的古树
刊发日期:2025-01-0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春贵



  潼南区的许多学校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其中不乏百年以上的名木古树,这里略记几株。




古溪小学的紫薇树

  古溪小学内有两株盘虬卧龙的紫薇树,枝繁叶茂,姿态优美。主干中空、表面多节疤,胸径50厘米,高9米、树幅6米;根部各发有2、3组干约7厘米的新枝,光滑洁净;每年5至10月,紫色花儿次第开放,繁似锦簇,热闹非凡。2021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挂牌为一级古树。相传,20世纪90年代,有重庆商人出资60万购买,学校坚决不卖。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紫薇皮、木、花有活血通经、止痛、消肿、解毒等作用。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云:紫微,以手爪其肤,彻顶动摇,故名“怕痒花”。四五月始花,开谢接续,可至八九月,故又名“百日红”。宋代杨万里有诗云:“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
  紫薇的名字来源和北极星有关,北极星又名紫微星,是星象学中的“万星之主”,代表着尊贵和福祉,紫薇花也象征着富贵繁华。《新唐书·百官志二》注:“开元元年,改中书省曰紫薇省,中书令曰紫薇令。”紫薇有“官样花”之名,民间有“门前种株紫薇花,家中富贵又荣华”的谚语。
  古溪小学内为何有如此宝贝?这还需从云龙书院说起。
  1912年之前,古溪场属于蓬溪县东乡。道光甲寅(1844年)《蓬溪县志》卷七“学校”的栏目载,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开始,知县吕绍堂等倡建“义学”,全县陆续添设十九处。该志的道路图部分,在古溪场图的西面绘有书院图,古塔、楼阁高耸石崖之上,蔚为壮观。民国四年(1915年)《潼南县志》卷二“学校”中记载:“云龙书院,在古溪场西。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将原兴会资置田建正院。咸丰三年〔1853年〕夏建寅等续募修抱厅两廊,光绪〔1871—1908年〕中,匡明善捐田二十亩,张光年捐田六亩,宋家蒸、蒋季堃各捐银百两,书院乃以成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高小校。”可见,古溪小学的前身是逐步壮大的云龙书院,也是潼南区境内有记载的最早书院,距今已有206年历史。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举人夏璜(1864—1940年,字士琦,号惜寸山房,潼南下县坝人),在1893年秋月撰有《云龙书院记》,他也具体记述了“出古溪场而西不半里许”的书院历史,还指出,早在乾嘉(1736—1820年)年间,“乡先进集资创会,拟渐兴学”,可惜“置基未果”。据此,古溪场的先贤们在该处活动、集会并动议办书院的历史已近300年。
  《云龙书院记》中介绍,这里环境十分优美,可资讲学:茸钟峙其前,云林拥其后;两水明镜,双桥彩虹;榕阴半亩,桂隐小山。几百年沧海桑田,学校地势依旧,虽然遮蔽小山的桂花树不见踪影,但老校门附近的三棵黄葛树苍劲古朴,胸径1.5米,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二级古树。
  从古溪河畔向云凌山登数十级石阶,进圆门,在第四级平台之上,建有正院五通和抱厅两廊,斜山式穿斗木结构,两棵紫薇树相对立于院坝内的中央地带。《云龙书院记》中对当时的校园描述云:“谷口喧鸟,时杂书声;屋角补楼,飞入屏障;黄昏之伴,惟对紫薇。”由此可见,这里的紫薇树是在建书院时就已栽植,他们一直伴随着书院、小学的成长和变迁,树龄至少200年。
  2000年前后,学校校舍改造,木结构房建成混泥土砖瓦四合院,主楼为五层。在硬化院坝时,人们小心翼翼地给这两株古树各建10平方米左右的砖石围栏,添置泥土,紫薇树的根基更加牢固,每年的花朵都十分艳丽。




双江小学的棬子树

  迈进双江小学的大门,在兴隆街大院高大的风火墙外,单独生长着一株潼南仅有、形似香樟的棬子树,树高达16米、树幅超过13米。5米高的主干十分挺拔,胸径90厘米,树皮暗灰色,长满纵向裂纹;树冠呈心脏形、分枝遒劲古朴,幼枝淡黄绿色,树叶菱状卵形,且在秋季会由绿变红,煞是好看!该树西侧三十米处有一棵皂荚树,死而复生,胸径70厘米、皮老中空,高6米的树干上发出几棵幼枝,好似向高大的棬子树点头致意!
  棬子树生长慢,一般存在于旷野、塘边或疏林中。因木质不宜做建筑材料,在潼南的许多地方把它视为灌木,像黄精子、马桑树一样当柴火,只有少许大富人家用来做风景树。
  清朝中后期,兴隆街处于双江的繁华地段,离涪江边的永兴码头近,是来往、进出涪江的集散地。杨紫封1895年建成的大院“一颗印”就在这条街上,该院依山势而建,前低后高,坐北朝南,为单檐悬山、穿斗、抬梁式砖木结构,四进复式四合院,占地3000多平米,房屋对称,门径相通,院落相连,花窗、隔扇、撑弓和托峰图案精巧,式样繁多,人们习惯称之为兴隆街大院。
  杨紫封,杨世绥的三子杨传绪之子,是杨守鲁的堂弟、杨淮清的堂兄。为求多子多福、富贵荣华,主人在宅前院坝门口,培植两株核桃树,在后宅花园培植两棵桂花树;在风火墙外四周几十亩土地上种植了一批有实用价值的皂荚树、棬子树、黄葛树等。如此算来,这批林木至少有130年历史。
  民国四年《潼南县志》卷六“杂记志·物产”云:“皂荚,邑产,荚长肉厚,可以身澡去垢,并有贩卖他处者。”其实,棬子树也是宝贝树,1975年出版、谢宗万主编的《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记载,乌桕,别名桕树、木蜡树、木梓树、蜡烛树、木油树,在巴蜀一带叫棬子树,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杀虫等功效,棬子树的根皮和树皮被用于治疗吸血虫病、肝硬化腹水等疾病,而其叶则用于治疗湿疹、毒蛇咬伤等。棬子树的果实也被称为棬子,富含油脂,可以榨油,果仁香气扑鼻,常被用来食用。
  不幸的是,这家后人没能守住先人的遗产,沉湎于酒色烟土,1941年,以三千元大洋,将这里卖给他人;抗日战争时期,陆军机械化学校于1943年迁来双江,称为精是学校,兴隆街大院成为该校本部。新中国建立后,兴隆街大院被收作军产,从1951年开始,解放军0573、7799、0021部队先后驻扎双江,兴隆街大院及周边土地成为部队营地,古树有幸得以保存。
  1980年,部队将军产移交给地方办学,兴隆街大院又成为双江镇中学校办公室,大院及西侧的三十多亩土地,成为该校发展壮大的基础,棬子树下,是师生们看书学习、毕业留影的最佳地方。2016年,双江镇中并入双江中学,双江小学正式迁入此处,古老的棬子树年年发出许多嫩枝,4至8月开花,秋冬季结果,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文星小学的皂荚树

  潼南文星小学因地处文星山而得名。文星山西侧的三棵皂荚树,高20余米、胸径60至80厘米、树冠宽约18米,苍劲古朴,翠绿多姿,历经沧海桑田,庇荫代代学子。2021年12月重庆市人民政府确认、重庆市城市管理局挂牌为二级古树。
  乾隆二十年(1755年),遂宁县在文星山麓修建县丞衙署,以便于处理涪江右岸公务,盘查过往盐船,一县丞从定名山寻来几株皂荚树苗植于此地,七八年后三四月开花、五月至十月结荚。荚曰皂角,其质能去油垢,人们纷纷前来摘取,熬汁以洗头、洗澡、洗衣物,一些顽童在六七月偷采鲜荚,煮、烤荚米而食。
  1928年,县知事何瞻如部署修建文星公园,历时两年,特邀请清末进士、成都李天祯书写“变河山旧相,壮天地大观”几个大字,并刊刻于皂荚树下石壁之上,成为潼城一文化景观。
  1933年,国民党潼南县党部所属的民众教育馆迁于文星山。1939年,共产党员米学渊、罗曦軏担任该馆管理员兼刊物编辑,他们将《新潼南》更名《民智周刊》,主要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方针;皂荚树下,他们创建了涪潮剧社、涪潮歌咏队、民力球队,这里逐渐成为潼南地下党组织的宣传联络阵地。
  1950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181师541团来潼南剿匪,团部驻县城文星山。皂荚树下,他们操练、学习,10月底,整队集合,雄赳赳地开赴抗美援朝前线。
  1961年,文星山上兴办小学,先后为潼南城关二小、师范附小、实验二小、文星小学等,三棵皂荚树的老干虬枝,一直默默地陪伴着朗朗书声,欢快地和唱着孩子们嘹亮的成长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