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综合总第3281期 >2024-09-09编印

推行智慧医疗让服务更加便捷可及
刊发日期:2024-09-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取药签到机投入使用。

医护人员上门为新生儿测黄疸。

为腿疾患者远程会诊。

智慧药房投入使用。

  

全媒体记者罗昌泽刘莉




  预约挂号、导诊提醒、候诊查询、诊间缴费、报告领取、就医评价、体检服务、便民门诊……在潼南各大医疗机构,这些服务在全区各大医疗机构的微信小程序上已普及。
  对于城乡居民来说,寻医问药一直是一件关乎幸福感的大事。窗明几净的就诊环境、顺畅有序的就诊流程,在区人民医院,“互联网+医疗”为患者带来了更好的就医体验。




服 务 有 温 度
  近年来,我区各大医疗机构紧抓数字重庆建设契机,精准聚焦智慧医疗,运用先进、高效、安全的数字化手段,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加快便民服务设施建设。
  区人民医院患者赵大娘不久前刚在医院做了胆囊结石手术,行动不是很方便,加上持续的高温天气,外出来医院拆线也不利于伤口恢复。
  预约“潼心护”上门服务后,区人民医院普通外科医护人员石英上门查看大娘伤口的恢复情况,准备好药品、耗材开始拆线,并叮嘱赵大娘饮食忌口等相关注意事项。
  区中医院患者刘春华因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需每月更换胃管及尿管,但老人无法起坐且身上携带多个管道,每月前往医院极为不便。
  从今年4月至今,他已经通过“医养家·潼心护”微信小程序线上预约下单三次导尿管置管服务,每次费用在100元-200元。
  区妇幼保健院孕妈刘女士怀孕30周,因怀有双胎行走不便,炎热夏季里定期前往医院进行胎心监护较为困难,预约“潼心护”上门服务后,护理人员携带仪器上面做胎心监护,并叮嘱孕期注意事项,贴心的服务让全家都忍不住为医护人员点赞。
  一个个鲜活的案例,是我区各大医疗机构通过“互联网+”新模式取得的骄人成绩。他们破解了居家和社区医疗养护难点、堵点问题,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有医护需求的患者提供便利的医疗护理服务,实现了患者从医院到居家康复阶段与优质医护的“无缝”衔接,打通了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




看 病 有 精 度
  随着科技的迭代升级,“数字化”在融入百姓生活的同时,也重塑着医疗健康产业的未来。我区各大医疗机构持续发挥通信技术优势,让先进医疗资源下沉,凭借在智慧医疗领域的成功探索,提升了城乡居民的医疗体验,让百姓健康更有“医”靠。
  在今年3月,区人民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签订合作协议。如今的住院患者不用千里迢迢、挂号排队就能找到华西医院专家看病会诊,专家针对患者情况,给予诊断及治疗建议,减少患者外地寻医的费用支出和异地求医的奔波之苦。
  70岁的王某因前交通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后,反应迟钝、行动迟缓1+月入院,向主管医生提出要找华西专家看一下,神经外科邀请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李强副教授进行远程会诊。
  “患者诊断交通性脑积水明确,并伴有智力下降、行走不稳、小便失禁等明显神经功能障碍,具备行分流手术相关指征,建议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或腰大池腹腔分流手术。”李强给出了诊疗意见。
  “更为明确的诊断,打消了患者的顾虑,也让下一步的治疗更有方向。”区人民医院有关负责人表示,依托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手段,进行交互式单学科远程会诊、远程病理诊断、疑难病例讨论等,构建分级诊疗机制,有利于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减少患者就医奔波,满足患者多样化的诊疗需求。
  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这是广大患者的朴素心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全区各大医疗机构切实做到以智慧之帆加速实现卫生健康现代化,通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等举措为全区智慧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