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文艺总第3283期 >2024-09-13编印

月到中秋忆东坡子忆东坡子由兄弟情由兄弟情
刊发日期:2024-09-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蒋逆生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夜,苏轼在密州思念弟弟苏辙,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东坡乐府》词前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点明了这首词就是因想念弟弟苏辙而作。
  当时,苏轼外放已有五年,而与苏辙又长达七年未能晤面。政治上不能施展抱负,生活上兄弟天各一方,中秋之夜,他喝酒赏月,直到天亮,不禁思绪万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到解开郁结,作达观之想,表现了苏轼心胸开阔旷达的一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认为,只要人能平安幸福,纵然分隔千里,也能共赏一轮明月,犹如咫尺相依,这不也是一种团聚吗?这是苏轼的自我安慰,也是对亲人的劝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际的自我宽解,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与豪迈的情怀。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王国维说,东坡《水调歌头》,格高千古,不能常调论之。古往今来,评说之语数不胜数,在此不必细究。
  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朝廷以孔宗翰“知密州”,苏轼将赴河中府,后又改知徐州。
  熙宁十年(1077)四月二十一日,苏轼到任徐州。
  苏辙送兄长苏轼徐州走马上任后,兄弟二人朝夕相处,彼此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相逢。他们畅游徐州远近名胜,如快哉亭、百步洪、南城亭等处,或与友人们赋诗吟韵,或时荡舟汶水送别友人,甚是快乐。
  徐州逍遥堂,兄弟二人夜宿于此,让苏辙生出良多感慨。《苏轼诗集》卷十五诗题:“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苏轼心生“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从之日长”之念,既自我解脱,又可以安慰弟弟苏辙。他知道弟弟苏辙跟自己情深义长,幼年读书之日,从来没有一天分开过。苏辙在徐州逗留百余日,转瞬已是中秋佳节。这是兄弟离别七年后,首次在一起同赏明月。
  一生不喜填词的苏辙,即兴吟诵出千古佳作《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轼对这首词评价说:“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苏轼深知弟弟苏辙之心,作《书彭城观月诗》:“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场中秋月夜相聚,苏轼兄弟二人月下诗酒,雅意千载。
  八月十六日,苏辙乘舟别去,赴南京留守签判任。苏轼送出东门之外,看到弟弟的船缓缓离去时,他又登上城楼,久久不忍离去,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苏轼觉得这城墙如果还高一点就更好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此地可作楼观”。(后来苏轼在此修筑黄楼)
  苏辙的离去,让苏轼心里空洞洞的,怎么就这样分别了呢?第二天,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思念,提笔写下“昨日忽出门,孤舟转西城。归来北堂上,古屋空峥嵘。”这首《初别子由》,后收入《苏轼诗集》里。
  苏辙后来还有《次子瞻夜字韵作中秋对月二篇》,写了两首诗赠送友人,兼寄子瞻。苏辙在诗中念念不忘彭城的中秋月夜,与兄长苏轼的相聚:“十年秋月照相思,相从只有彭门夜。”
  一轮明月,他唯有把酒问青天,叹息一声“明月明年何处看”。
  那一轮中秋的明月,见证了他们的兄弟情深,也承载了他们的悲欢与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