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特别策划总第3265期 >2024-08-26编印

龙 形 镇
创新土地管理新模式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刊发日期:2024-08-2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镇村干部走村入户宣讲政策。

镇村干部走访了解莲藕承包企业发展。

龙佳家庭农场采摘。

图片1

图片1

  

水口社区乡村新风貌。

水口社区新面貌。


全媒体记者 刘莉


  走进龙形镇水口社区晞秋西瓜种植基地,一片碧绿藤叶之间,一个个圆鼓鼓的绿色大西瓜探出“脑袋”,惹人喜爱。
  采收、过秤、搬运、装车……瓜田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一车车皮薄味甜多汁的西瓜整装待发,准备送往全市各地。
  该基地种植的西瓜因口感好、品质佳深受市民喜爱。每年6月至9月,基地负责人张菊就忙碌起来,将一筐筐味甜汁多的西瓜销售至市民的餐桌上。
  “这是我们成立土地管理合作社以来,入驻的第一批企业,也是目前经营情况良好的优质企业。”水口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军介绍说,此前,这片土地因土地纠纷,历经了长达3年的闲置岁月。
  据了解,龙形镇拥有土地面积7.1万亩,长期分散种植经营,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同时,伴随着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种地、不会种地,土地闲置率高。为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202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精准指导下,龙形镇积极探索土地管理服务,成立了12个土地管理合作社,快速有效地实现了土地由分散到连片规模经营,探索出了一种集专业服务、多方共赢、全产业链条于一体的“1+1+N”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1+1+N”即合作社+市场主体+土地入股农户的方式,通过镇党委引导合作社、市场主体、农户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化经营,构建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将合作社发展与国家产业强镇品牌相融合,以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形成龙形粮油产业带,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2023年,龙形镇12个村(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902万元,其中红岩村和水口社区收入均超过100万元。




村 民 腰 包 鼓 了
  天刚刚泛起鱼肚白,周南英就在西瓜地里忙活开了。她刚把一个个西瓜放进筐里,前来搬运的村民就迫不及待地担起竹筐运至称重处。
  杨汉德家住龙形镇水口社区,这几年通过流转土地和在基地工作,让他的腰包鼓了起来。“我流转了3.95亩土地,一年能够收入1513元。”杨汉德乐呵呵地介绍,平时自己也在基地上上班,生活过得很幸福。
  据龙形镇水口社区党支部书记杨军介绍,如今产业欣欣向荣的局面来之不易,早些年,该村承包出去的近400亩土地因企业资金断链,企业负责人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权,又无力支付群众土地流转租金,致使群众怨声四起,多次上访。
  “精准研判,制定处置方案”“讲理用情,打开群众心结”“是依律用法,推动问题化解”,面对重重困难和种种阻力,龙形镇党委政府没有“绕道走”,而是迎难而上,以勇气和智慧为遗留难题探索突围之路。
  最终,在龙形镇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该遗留问题最终以群众胜诉的方式收回了土地使用权,让老百姓吃下定心丸,也为下一步处置和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我年纪大了,种不了那么多土地,子女都在外工作,也不会回来种地,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看着地里荒着,我这心里也慌着。”水口社区村民丁祥兴说,村里干部一号召,我就积极响应承包土地出去,一是增加进项,二是希望这土地和以前一样,都能丰收。
  “我是不愿意承包土地了,万一又收不回来租金,自己还不能种,看地荒着也着急。”水口社区村民何光忠说。
  ……
  面对复杂的村情,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村干部们是挠破了脑袋,也想不出主意,龙形镇党委政府得知村民们对承包土地心有余悸,当即定调“再深的水也要蹚”,面对各种绕不过、躲不开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必须走出一条新路径,立足村情,共同商讨,打出一套创新土地管理模式的“组合拳”。
  一次次会议研讨、一次次走村入户、一次次院坝夜话,水口社区明确了产业发展之路,成立土地管理合作社,发展“1+1+N”经营体系。
  “有村集体做‘担保’,土地流转出去,我们放心了。”村民们陆续打消顾虑,愿意承包土地,腰包也越发鼓了。




企 业 干 劲 足 了
  “水口社区地理位置不错,土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建设也很好,所以我们企业选择承包1500亩土地种植柠檬。”
  “不用挨家挨户跟人协商价格签合同,直接和村上对接就行,感觉特别省事儿。”
  ……
  好评如潮的水口社区如何成为了农业企业口中的“香饽饽”?记者走进水口社区,寻找到答案。
  在水口社区一处200亩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迎来了丰收。收割机在绿意与金黄交织的稻浪里来回穿梭,一排排成熟的稻穗被卷入收割机,收割、脱粒、碎秆还田一气呵成。
  据介绍,去年这儿还是一片基础薄弱、散碎的小田,如今经过精心规划和大规模改造后,“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已焕然一新,现代化农业生产景象日益呈现。
  “自从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水稻单产从500公斤到提升至650公斤,不仅提高了收益还降低了劳动成本。”龙形镇水口社区杨军介绍,目前水口社区耕地面积4820亩,已经建成高标准农1200亩,经过建设后,水田高标准农田整治率将达到60%,对农业生产、农机化作业起到极大推进作用。
  “我们企业都是规模化、科技化种植,对人力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但是对机耕道路和田块布局要求很高。”巨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水口社区的农田基础设施非常好,为我们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善,为企业入驻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创立的土地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夯“实”增收底盘,目前,已引进六悦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巨森林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切实促进流转后土地生“金”高效高质。
  “土地管理合作社就像‘物业’,是我们企业贴心的‘保姆’,有任何事第一时间联系他们,都能随叫随到解决问题。”
  企业对合作社的评价普遍很高,重庆椒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此前,虽然和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但是对于他们的管理水平仍然是有顾虑的,直到合作社切实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充当田间“保姆”的角色后,悬着的心总算落地。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农民自古以来就很珍惜土地,所以即便是我们大面积种植粮食作物后,也有不少村民会把基地附近的边角地利用起来种四季豆、豇豆等作物。”重庆天裕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但是对于企业农作物整体规划而言,农民自行选种的品种可能会在扬花期对我们选种的产品带来影响,包括机械化收割时也会不小心损害村民的利益。
  村民利益受损,企业管理困难,双方矛盾一触即发。合作社成员此刻肩挑重任,由熟悉的人给村民做工作,从中斡旋,总能化解难题,企业也不必因为各种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儿多费口舌,减少了矛盾纠纷,增添了流转信心。
  成立土地管理合作社,发展“1+1+ N”经营体系,自从“小田”变“大田”,土地集中流转后,村民的增收渠道拓宽了,农民、企业、村集体均实现了增收的“三赢”局面。





村里“家底”厚了
  土地流转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助推器”,使农村土地资源得以有效盘活,农业结构得以进一步优化。去年以来,龙形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规模整合土地资源,有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产业规模化发展。
  创新开展土地管理模式,龙形镇成立12个土地管理合作社,发展“1+ 1+N”经营体系,自2023以来,全镇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883万元。
  服务于企业和村民的合作社既是“担保人”又是“中介”,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传递信息的作用,帮助市场规范进行土地流转的运作和交易,不断提高服务的规模和档次。
  “担保人”是定海神针,让村民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为村(社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村集体成立的土地管理合作社统一对接企业,与企业签订好租赁合同,降低了交易时间成本。合作社提供流转供需的数量、质量、区位、价格等信息,详尽的信息源能为农户、企业双方提供较好的参考服务,从而有利于减少信息搜寻、辨别成本。同时,合作社作为多个分散农户的代理方,有利于减少双方的谈判成本。
  村民和合作社建立链接,减少了交易风险。通过合作社既能了解农地流转双方的有关信息,也能较好地提供政策、法律等方面的咨询,通过书面协定约束双方行为,改变原有的口头协定等具有较大随意性的流转交易形式,进而降低交易带来的风险。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合作社从中收取一定数额的土地管理费用,作为集体经济收入重要来源,富了农民“口袋”,推动了村(社区)全面发展,为乡村高质量发展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走进水口社区的广袤田野间,一幅幅产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集体经济蓬勃发展,依托特色产业打造的新模式遍地开花,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水口社区是龙形镇创新土地管理新模式的一个缩影,全镇范围内还涌现了多个合作社进行土地管理模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经过实践证明,目前,我们创新的土地管理新模式切实可行,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龙形镇党委副书记陈家良说,我们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乡村全面振兴,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