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258期 >2024-08-19编印

城乡融合发展 让乡村迸发更大活力
刊发日期:2024-08-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交错便捷的乡村公路。



全媒体记者 罗列 吴鑫袁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近年来,我区坚持城镇、乡村互促互进,共生共存,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宽阔的柏油路上车流不息,翻新的小院游人如织,蔬菜博览中心里各种蔬菜琳琅满目,走进潼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聚焦人才“引育留” 为乡村产业发展赋能

  “如果要换新品种,要提前一年进行水肥管理,为果园打下基础……”前段时间,花岩社区产业村支书罗梨宾邀请遂潼两地果树专家到花岩社区,为当地果农开展技术培训,进一步提升果农种植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作为遂宁市农业农村局专业技术人员,罗梨宾尤其擅长果树的管理。去年8月受聘为潼南产业村支书以来,他经常走进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农户种植和管护技巧,同时,还利用自身“朋友圈”,邀请遂宁的经果专家来潼为农户开展培训。
  “花岩社区经果产业基础良好,我将发挥农作物病虫害科学防控专业特长,指导开展病虫害科学防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不断提升农产品价值。”罗梨宾说,将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为花岩梨、花岩李等优质产品想方设法找市场、促销售、获增收。
  为解决乡村产业发展技术人才供给不足、科技服务力量薄弱等问题,我区于去年启动产业村支书招聘工作,打破行业、身份、体制壁垒限制,从西南大学、南昌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精准选聘30名博士、正高级专家等人才担任首批产业村支书(主任),到村开展村级产业规划、落实产业发展措施、做好产业技术指导、促进产品产销对接等服务,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引航、蓄势赋能。
  不仅是农村产业人才,我区还建立了编制“蓄水周转池”制度,统筹管理使用全区教育、卫生、镇街事业编制,优先保障基层一线引才编制需求。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农村实用人才分类评价标准,评价认定生产型、经营型、技能带动型、社会服务型等农村实用人才1.7万名;鼓励人才扎根基层,落实基层全科医生、乡镇农业服务机构农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等“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机制,为70余名专技人才优先办理职称评聘。



打通“最后一公里” 铺就乡村快车道

  “公路终于修到家门口了,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家住古溪镇双庙村11社的村民杨方任告诉记者,以前公路不通,车子进不来,家里种的20多亩西瓜全靠背篼一筐筐往外送。“现在路修通了,可以用车把这些农产品拉到城里面去卖,再也不用为水果的销路发愁了。”看着崭新平坦的水泥路面,杨方任的心理别提多舒畅了。
  杨方任所说的公路处于双庙村黄柏树垭口到周始胜垭口段,长610米,砼路面宽3.5米,建成后,解决了沿线30多户150多人的出行问题,实现村民聚集点通畅。
  交通是乡村振兴的先行领域。一条条“四好农村路”修到了村头,通到了乡亲们的门口,随着农村公路路网越织越密,为群众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改变了过去“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面貌,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逐步消除,一条条“四好农村路”成为了民生路、致富路、幸福路。
  不仅要新修路,而且还要修得安全。为确保安保工程同步到位,我区对新建农村公路交通安全防护设施安装与道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
  记者从区交通局获悉,随着农村公路网络建设的有序推进,今年全区将建成200公里“四好农村公路”,保障古溪镇、玉溪镇、崇龛镇等19个镇街136个村、约15万群众安全方便出行。对符合条件的农村村道或危险村道路段加装60公里生命安全护栏,把安全保障设施建设到公路网络的末梢,确保防护无死角,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助力农村经济发展。



打造优质研学基地 让乡村成为人气聚集地

  “今天的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增进我与妈妈之间的感情,学到很多知识和传统文化技艺。”前段时间,区农投集团“书”菜计划之以书换梳活动在果蔬书院举行,吸引不少家长和孩子前来参加。
  活动中,孩子们上台分享了自己的书籍内容,并用书籍从工作人员手中换来檀木梳。随后,孩子们用檀木梳为自己的父母梳头,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穿行头发之间,以梳为礼,更是对家人健康的祈祷与爱的表达。绘彩蛋、竖蛋、制作彩色线绳、亲子DIY制作艾虎香囊……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语言及动手能力。
  据了解,果蔬书院是“潼南太安十二院”首院,也是首个“以文促旅、以旅兴农,农文旅互惠共赢”的乡村振兴模式示范性书院,致力于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方向弘扬中华璀璨的农耕文化。以潼南农科城果蔬产业为基底,以农耕文化为载体,融合劳动技能、田园诗歌、汉字文化、餐饮文化、民俗礼仪等全方位传统文化体验。
  共享农场、“潼学潼游”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幸福街花儿巷……自2023年春季研学活动试点以来,潼南区开发了多条乡村研学精品线路,区内近3万学生参加研学活动,6万余名遂宁市中小学生来潼参加红色教育研学实践活动。乡村研学实践的火热,不仅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促进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还推动了乡村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提质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