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特别策划总第3271期 >2024-07-29编印

县域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专家大咖来潼开讲
刊发日期:2024-07-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郭超

周迎春

尹民

康新江

胡晓军

黄利君

李政军

刘圣万

  

7月27-28日,教育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县域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而富有成效的研讨。



北京大学重庆招生组成员 郭 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深刻表明了加强基础研究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后劲、夯实科技强国基础的极端重要性。”北京大学重庆招生组成员郭超说:“高中是培养基础学科卓越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要努力挖掘真正志向远大、学术潜力大、综合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优秀学生,开展分层次、个性化、高水平、促交叉的培养,全面落实开放探索式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现志趣、不断探索学术方向提供发展空间。潼南生源优秀,师资优质,希望学校挖掘好培养好拔尖创新人才,研究好利用好招生政策,到顶尖高校接受更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党委书记 周迎春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时代命题,也是国家战略,我们每一个社会人、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层级都应该承担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重庆市第八中学校党委书记周迎春认为,在新时代的教育环境下培育人才,不能只有分数与升学,缺失素养和理想;只有结果与识记,缺失体验与感悟;只有灌输与重复,缺失启迪与思想。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优化迭代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体系,以八中为例,创新建立了专项拔尖、综合卓越、科创领军、三创超越四大培育体系,精准培养不同拔尖创新人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组成员 尹 民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组成员尹民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县域高中振兴崛起的必由之路。他表示:“县域中学应抓好生源,激发更多有潜力的学生加以培养;加强与主城区名校的联系,与名校教师面对面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还可以通过视频课程等方式,把高质量讲座与县域中学的学生共享,开拓他们的视野。县域中学还要加强与知名高校的联系,了解知名高校招生政策,并用足用好,促进良性循环。”



河北省衡水中学教学校长 康新江
  河北省衡水中学教学校长康新江表示,拔尖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学校层面抓好顶层设计。“约束、强制、灌输是管理不是教育。出成绩需要管理,出人才需要德育,教育终极目标是把要求和期待变为学生主动的行为,即由他律到自律。”他说:“学校培养优秀学生的路径是点燃激情,激活内在潜能;搭建平台,打通成长通道;文化滋养,营造茂密森林;锤炼品格、改善学习品质;因材施教,关注个性差异。”



江苏省无锡市教科所所长 胡晓军
  江苏省无锡市教科所所长胡晓军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重点培养与全纳培养相结合,将学业、专业、职业、事业、志业“五业”贯通,培养学生以襟怀天下、造福人类为目的而学习的志气与斗志。学校要营造好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服务,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师资队伍,确保学生在初高中阶段就能接触到科技前沿,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贵州省兴义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 黄利君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连贯的过程。”贵州省兴义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黄利君介绍,“一方面,我们进行机制创新,制定方案促进初高中衔接,使初中拔尖人才平稳过渡到高中。另一方面,我们进行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创新,开展双主体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着力突破重知识、轻实践,重传承、轻改革的教育生态。同时,我们通过竞赛指导对学生进行思维力拔高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通过言传身教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四川省宣汉中学校原校长 李政军
  “珠穆朗玛峰之所以是世界第一高峰,是因为它在青藏高原之上,高原上才有真正的高峰。”四川省宣汉中学校原校长李政军认为,培优促尖的基础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教育层面应以班级管理为基础,同步培养积极向上、团结友爱、班风学风良好的班级团队和品行端正、勤奋好学、素养素质良好的学生个体。教学层面以课堂改革为核心,做到‘教学有法,贵在适用;教无定法,贵在创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重庆市开州中学副校长 刘圣万
  重庆市开州中学副校长刘圣万介绍,开州中学为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基于“三位一体”生态环,解放教育优质生产力。该校创新课程生态,构建包含2种“跨学段衔接课程”、3种“国家基础课程”、1种创新拓展课程、2种综合素养课程的“四梁八柱”课程体系;规划学段生态,明确“梯级螺旋”培育标准,整体把握高中三年学段,下好三年一盘棋;聚合同群生态,走好“自力更生”培优道路,集中培养相对优质生源,激活优质师生的同群效应。打好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