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231期 >2024-06-19编印

从三重维度理解和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以 重 庆 市 潼 南 区 为 例
刊发日期:2024-06-1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潼南区经济信息委 遂宁开放大学 朱忠诚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标志,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去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其作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提出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文从“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三重维度,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了初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思考。



  一、如何正确认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立足三个高度,深刻理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意义。一是在激烈大国博弈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当前,产业竞争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竞争最关键的“胜负手”,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发现有产业体系的深刻变革,我国产业发展面临高端回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局面,只有抢抓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在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在维护国家安全上赢得主动的关键之举。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门类众多,但产业链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整体处于中低端,大而不强、宽而不深,必须打造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一手要抓产业结构优化,建立备胎体系,一手要抓重点制造业产业链,突破“卡脖子”困局。三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赢得主动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持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形成高效的产业供给体系。
  (二)避免四大误区,准确把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实质。一是“虚”与“实”的误区。从更深层次的质量和效益角度来看,当前我国制造业比重出现的下降趋势,反映出我国制造业消化成本能力、产品定价能力相对薄弱,归根结底,产业基础能力还需稳固提升,因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二是“量”与“质”的误区。在一定区域内围绕特定产业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集群,发挥集聚带来的经济优势,已经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式,这就需要搭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因此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必须更好统筹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是“高”与“低”的误区。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存量规模巨大、发展参差不齐、升级潜力充足,还远没有进入“无潜力可挖”的发展阶段。因此要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绝不能将其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四是“内”与“外”的误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处理好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的辩证关系,应认识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仍然需要开放合作的全球市场分工体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体系,才能让我们“心无旁骛”聚焦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攻坚。



  二、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建设工业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锚定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聚焦优势产业推动集群发展。促进优势产业提质提能,聚力链式发展,推动集群发展,坚持创新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新转型,坚持破立结合,全面加快转型,突出智改数转,推动绿色发展,发挥市场优势,激发发展潜力;推进新兴产业扩面扩容,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二是聚焦两业融合和数实融合,围绕三次产业推动融合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创新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模式,大力完善农村产业抗风险机制;推动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完善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条,打造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培育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政策体系顶层设计,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三是加强项目招引和企业培育,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力。坚持项目为王,推动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用好招大引强关键一招,围绕链主企业精准招商,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坚持重点培育,支持链主企业发展壮大,建立链主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链主企业服务生态圈,加强链主企业带动作用评价;坚持龙头带动,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完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推进优质企业升规入统。
  (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完善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一是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加快构建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链主企业发挥产业链引领带动作用,牵头组建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支持设立“科创飞地”,保障重点产业的创新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加快前沿引领技术前瞻布局,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建设一批“未来+”应用场景。二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深化改革攻坚,激发“愿意转”的原动力,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及“权益让渡”等转化方式;加强要素聚集,畅通“能够转”的新通道,培育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公共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生态,打造“高效转”的快车道,加大财税、金融、基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加强科技成果转移承接。争取更多国家级、市级技术转移中心在潼南布局设立分中心,鼓励高校院校依托企业或独立在潼南设立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提升重点产业吸纳创新成果能力,大力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提高企业技术转移承接能力,实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提升行动。
  (三)以绿色低碳为底色,构建全要素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圈。一是加大产业政策扶持。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情施策,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导向,推动区域均衡协同发展,加快形成跨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注重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和现代金融的支撑作用,健全政策绩效的评估考核。二是加强关键要素保障。园区是促进企业集聚壮大、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承载区和主要平台,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全面升级,加快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坚持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强化项目规划建设用地用能保障,加大企业生产用电用气保障。三是加力人才体系支撑。人才是第一资源,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坚持引育并重打造优质人才矩阵,统筹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领军型企业人才队伍、技能型产业人才队伍,持续优化产业人才发展生态,推动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加速集聚。



  三、如何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坚定攀高进位的决心,拉高标杆争先干。一是胸怀“国之大者”,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坚定不移贯彻总书记指示要求和党中央战略部署,确保落实到位、终端见效。二是紧扣“渝之要者”,站在服务重庆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维度,衔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对标先进制造业发展“渝西跨越计划”定位,助力渝西地区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新高地。三是立足“潼之重者”,站在建设成渝中部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角度,坚定不移把“制造强区”作为潼南经济赶超跨越赢得未来的首位战略,以“涪江奔腾”计划为主抓手,着力建设高能级“3+3+N”产业体系,打造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增长极。
  (二)浓厚协同奋进的氛围,握指成拳合力干。一是聚焦重点任务。以新型工业化为引擎,因地制宜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新发展阶段的产业政策,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战略性资源支撑,培育壮大优质企业,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开放合作。二是加强统筹推进。加强组织领导、注重工作统筹,健全产业发展组织领导和推进机制,落实“四链融合”服务企业新机制,全链条整合产业研究、招引、落地、培育及服务,以“责任制+清单制”推进目标任务落实。三是强化联动协同。建立区级统筹、部门联动、政企互动的工作体系,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引导,分产业链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措施,优化产业项目“1+1+4”综合服务体系,实现“招落服”一体化,聚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成势见效。
  (三)深化狠抓落实的机制,压实责任高效干。一是建立定期研判机制。构建区级领导定期调度、各产业链牵头部门跟踪推进、园区开发区主抓落实的上下联动、多方协同的组织体系,及时协调研究解决产业项目建设或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优化跟踪落实机制。紧盯重大产业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跟踪督查,规范督查工作内容、方式、程序、机制、结果应用,建立“督查立项——督查交办——跟踪督查——情况反馈——责任追究——结果运用”的闭环管理工作模式。三是健全激励考核机制。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以项目支撑产业,以产业引领发展,加大市区重点推进项目、重大产业项目“赛马”考核激励,加强制造业重点项目建设的要素保障以及重点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