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贵
在潼南区省道107米心境内、距新华场镇约一公里的垭口处,立有一碑,写着“南县口”。过往人等颇为好奇,这里既无县城遗址发现,又无关隘驿站遗存,位居潼南区米心镇境内,怎么会用“南县口”取名?
查阅1983年编撰的《四川省潼南县地名录》,在“古溪区新华公社”部分有以下记载:南县大队,原二大队,以境内南县口而名;南县口,据传此垭南有一住宅大院,里人比喻大如县城,故名。
笔者多次实地踏勘,这里地势不够开阔,也没有发现较成规模的古院落建筑,走访当地长者,他们未见、也未听说附近有较大的地主和有影响的人物,查阅潼南、蓬溪、遂宁县志,并无这一带的名人、名宅记载,可见“垭南有一住宅大院,里人比喻大如县城,故名”之说尚无依据。
查阅199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潼南县志》中的《潼南县地图》,在新华场的正南边有“南县”二字标识,且距县域边界线有一定距离;对照该志书里民国四年(1915年)《潼南地图》在相应的位置,却无“南县口”地域和地名;再查阅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川省潼南县地图》,附近的相对出名的老地名标识清楚,却无“南县口”。
1993年出版的《潼南县志》和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潼南县志》记载,新华场镇的前身名“隆德场”或“龙德场”。清道光甲辰(1844年)年《蓬溪县志》卷二“场市”部分虽无龙德场记载,但卷首“水道图”第十四图中,在仁和场与超花寺之间绘有寺庙、民房、楼阁,并标注有“夏家沟,新兴隆德场”字样,可见“隆德场”(民国时期写作龙德场)在清道光甲辰(1844年)年之前就已经兴起,距今200年左右,其附近有流传至今的龙王庙、余家观、会峰寺、大灵庙、小灵庙、太平寨等,而此书中无“南县口”。
民国元年(1912年),分遂宁的上安、下安、中安三里17个场镇和蓬溪县的下东乡11个场镇置新县,取东乡之“东”字与上安、中安、下安三里的“安”字为县名,定名“东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更名潼南县。全县设四个里,其中境内涪江左岸旧属蓬溪的地域为东北里,11个场镇有观音场、太和场、太平场、金龟场、宝龙场、古溪场、仁和场、龙德场、米心场、玉溪镇、桂林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后,四川省政府要求各县分区设署,编联保甲。潼南分为三个区,其中第三区驻古溪,辖古溪镇、玉溪镇、仁和乡、米心乡、宝龙镇、太和镇、茶店乡、太平乡。至此“龙德场”属米心乡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四川省潼南县地图》显示得十分清楚。
民国时期,“龙德场”一带处在潼南和蓬溪的分界线上,居潼南的最北、蓬溪的最南,常常成为“棒老二”出入和抓、躲“壮丁”的有名场所,米心乡的六保(龙王庙、余家观、夏家沟、樊家老院子等)、七保(大斜沟、小斜沟、杨家沟等)和蓬南乡的十三保(连家山、小陈家沟、岔沟湾、东岳庙、李家湾、南县口等)、十四保(狮子坟、高石坎、饶家沟,两河口等地)的乡绅联合组建治安联防队,有一个班,12人统一着黑制服、背甲板枪,在“龙德场”的山顶川主庙旁边修建碉楼和三间平房,维护当地治安,其中南县口一带很不平静,打杀抢事件经常发生。
对比解放前后的潼南地图,新华场镇周边区域属地不一致,“南县口”附近并非一直在潼南境内。据今年86岁、曾担任新华公社1大1队的生产队长唐茂昭老人介绍,以前潼南、蓬溪在新华一带的分界线和当今不一样,高坎村的原十大队、夏家社区的刘家大院子、李家湾、原南县村解放前都是蓬溪县蓬南场的,这里的边界线很奇特,从超化寺高石坎过来,一路以山为界还好区分,到了龙德场附近,外人还分不清哪里属蓬溪,哪里属潼南,如唐家湾,上边院子属蓬溪,下边院子属潼南;夏家湾属潼南,临近的茧站地方又属蓬溪;樊家老院子属潼南,南县村的两个何家院子属蓬溪。
带着民国时期的地图,顺着唐茂昭老人介绍的县界来到南县口一带,实地踏勘发现,在民国时期,此区域属蓬溪县蓬南镇的第十三保,解放后叫建南村,他西边连米心乡第六保的樊家院子,南边翻过一垭口就是仁和乡的土地沟,这里垭口和山梁正处在蓬溪县(蓬南镇)的最南边,故名“南县口”,因此区域村民都姓何,俗名“何家南县口”。
1993年、2020年出版的《潼南县志》等志书记载,1952年,米心乡原六保(后4、5、6大队,1大队部分)和七保(后7、8、9大队)加上仁和乡土地沟(后3大队),成立新乡,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意,名“新华”,乡政府先驻惠风寺(也写作会峰寺),1954年秋迁夏家沟,驻龙德场山顶的川主庙和碉楼、保安房。1951蓬溪县蓬南场由乡改区,其地盘分出东升、群利、胜利、惠民等乡,1954年从蓬溪县惠民乡划出建南(原属十三保,后更名为南县村,2大队和1大队部分)、胜利(原属十四保,后更为平安村、10大队)两村,新华从此管辖面积确定,共10个大队,先后由乡变为公社再设镇,2006年,全镇划归米心镇。同时蓬南场也由乡改区设镇,惠民乡辖的回归蓬南镇,新华与惠民的乡界,变为米心镇和蓬南镇的镇界,重庆市潼南区和四川省蓬溪的区县界、市省界也相应地北进、东移,“南县口”再也不属于蓬溪县(蓬南场)最南的垭口了,但其在民国时期的称呼流传至今,被人们沿袭使用。
解放初,蓬溪县蓬南乡的第十三保分成三个村(大队),即建台、东岳、建南。和当地老百姓说起1954年属地调整的旧事时,现今东岳村的部分村民十分羡慕今属重庆直辖市的建南村,他们甚至有些责怪当年不愿意划归潼南管辖的刘姓支部书记,也许这正是重庆市潼南区新华场镇的东北角就是四川省蓬溪县蓬南镇东岳村的土地和民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