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185期 >2024-03-04编印

青石山再考(三)
刊发日期:2024-03-0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春贵蒋芸徽


  《益州记》云:“青石县出青石,可磬。”《九州要记》载:“青石县有青石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可磬的青石在哪里?此山在哪里?值得我们进一步考证。



  (二)青石山区域的古今地貌特征
  《华阳国志》载:“德阳县有青石祠。”《元和郡县图志》:昔巴蜀争界,历岁不决。汉高帝八年,一朝密雾,山为之自裂。”“其高九丈,遂为二州之界,巴蜀之民惧天谪罚,乃息所争,因其立祠,民将采石,必先祀之。”据考证,长岭岗,西起大岩洞,东至莲花寺山脚下长约1500米,高30余米,约为九丈,岭岗两边为坝地。潼南属丘陵地带,山、坡、岭、岗区分不明显,严格意义上,青石山不是人们常说的山,只能叫坡或岗,也就是人们俗称坡岭岗。临江岩壁有一洞穴,洞深10米许、宽4米许、高5米许,人们称之大岩洞。民国《潼南县志》记载,大岩洞“产石膏,用点豆腐,或调和漆内,均佳,并能入药,作汤服,或火煅磨细,用治疮毒”。
  《旧唐书·地理志》青石县:“以县界有青石祠为名。”《太平寰宇记》卷87青石县:“以界内有青石山为名。”“青石县……出青石,可以为磬。”“此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事实上,大岩洞东侧的长岭岗周边除鲤鱼石、洗布石、五虎石、莲花石之外,其中段有长约500米、宽约60米巨石,如巨鱼脊背,石质坚硬,表面呈青灰色,纹理纵横交错,长岭岗也可以说是一座石山。1976年潼南举全县之力修建三块石水电站,从三块石至姬家坝、花滩桥、桂花口、姜家坝、大岩洞、观音场开凿引水渠道,渠长约15千米、宽约30米。长岗岭部分被开凿成渠道,该段工程由复兴团(修电站时全县以村为连、公社为营、区为团进行管理)负责,施工难度异常艰巨,其中一段长300米,石山下端10米深处石色为青黑,块状层层叠叠,石质尤为坚硬,铁锤钢钎开凿溅出火花,敲击发出清脆响声,石工周身沾满黑灰,洗脸、洗澡、洗衣之水均为青黑色。此外,三块石建设指挥部在大岩洞、五虎石等地开设石场,万名石工在此开凿3年,为三块石水利工程源源不断开采石料,长岭岗区域的多处巨石从此消失。如今,去冲沙闸旁的佛耳岩陡岩边、大岩洞旁音乐百花园内,还能看到当年开凿岩石的部分痕迹,在长岭岗段渠河两岸也能找到当年开凿留下的小块青石。
  幸晓峰论文《三星堆遗址出土石璧的祭祀功能和音乐声学特征》指出:根据三星堆祭祀坑考古挖掘报告,发出声音石料的来源可能“取自古巴蜀境内制作玉石器的石料”“青石就是这种原料”。他还引用《华阳国志·蜀志》《九州要记》《太平寰宇记》等古籍中“德阳县有青石祠”“青石山出青石,可磬”“此山,天下青石无佳于此,可为钟磬”作为论据,明确提出青石山即今潼南县南的青岩山。
  大岩洞、长岭岗两侧,是几片平坝,方圆3平方千米区域内有上坝、后坝、下坝、井田坝,这里“山原肥沃”“易为生事”;此处涪水三面环抱,内有龙潭溪、桂林溪、油草沱,与《华阳国志·蜀志》载“有泽渔之利”十分吻合。随着潼南城市的发展,长岭岗早已无岗,龙潭溪变成巴渝大道,井田坝、观音场也变为了多个居民区,修建在石头之上卓然水晶、柏林公馆、恒泰美庭等楼盘,人们争相购买,对梗石地基津津乐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