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副刊总第3192期 >2024-03-15编印

青 石 山 再 考(四)
刊发日期:2024-03-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春贵 蒋芸徽




(三)青石山一带的历史记忆
  《太平寰宇记》载:“青石山在青石县,有祠甚严。”在大岩洞南百米许的佛耳岩,因摩崖佛像而得名,又称站观音,所建寺庙被毁,其遗址前身是青石祠。这里的寺庙位置极佳,雄伟庄严,气宇轩昂,香火旺盛,信众络绎不绝。世事沧桑,修葺间断,经书法器荡然无存。
  1993年版《潼南县志》“青石山考”一文提出:“青石山,下临涪水,相传内有神鲤,每见必坏舟云。”佛耳岩下百米的涪江中有一巨石,人称鲤鱼石,高约丈许,涨水季节没入水中,这里水流湍急,乱石丛生,船夫稍有不慎,极易触石船毁人亡。传说中的神鲤,是指的这块巨石,可惜鲤鱼石在2008年修建金佛大桥时被毁,加之建设潼南航电枢纽,此段涪江水面早已变为湖泊,再无湍急之势。
  鲤鱼石下200米的江岸人称高坎子,高坎子下百余米是洗布塘。洗布塘还有3块长七八米、宽五六米、厚三四米的巨石,一块悬在岩上鸟瞰涪江,一块斜立水边仰望悬崖,另一块紧靠前者斜躺江边,人们称之洗布石。洗布石旁的崖石层次分明、石质松软、五彩斑斓,有红、黄、紫、青、绿等色彩,是十分难得的天然矿物质染料。相传汉高祖刘邦驾崩后,吕后大权独揽,蜀中广汉郡青石县出现一方异石,长条形、青绿色、形似龟背,在石上洗衣,可达理想中颜色。吕后欲据为己有,派樊哙去取。樊哙刚把石头装上大船,涪江突然波涛汹涌,浪高八丈,石头滚入涪江,再也不见踪影。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中记录“诸葛亮,定黔中,从青石祠过,遂抽刀刺山,投刀不拔而去,行人莫测”。洗布塘的洗布石是否是樊哙搬运过的那块异石?诸葛亮未拔出的刀在哪里?已经无从考证。
  《华阳国志·蜀志》载:“士女贞孝,望山乐水,土地易为生事。车骑将军邓芝雅有终焉之思,后遂葬其山。”青石山附近,有宝珠寺、东禅寺、莲花寺、观音寺、铁钉寺、半坡寺、白庙子等。寺庙之多,香火之旺,足见当时村民生活富裕,信佛向善,古籍所载“士女贞孝,望山乐水”不无道理。这里山环水抱,风光旖旎,是古人心中追求的归宿之地,故“三国蜀将车骑将军邓芝雅有终焉之思,后遂葬其山”。经多次考察,现今百米大道东入口华逸酒店处,原有大坟包,据老人叙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置土造田,挖掘到一些埋葬品,有铜钱般大小的玉璧纽扣、青石样的石刀、石片等,可惜这些文物下落不明,邓芝之墓尚无新的考证记录。
  《太平寰宇记》卷136载:“《华阳国志》以为青石神是也,水旱祈请,颇为灵验”。古代村民对自然科学认知尚浅,把有可磬可染之功效的青石视为宝贝,乃至神石,争相采取,在山岗建祠供奉石神祈福,自然而然之理。随着地面青石采掘的枯竭,涪江流域洪水泛滥,泥沙堆积,沧海桑田,青石山和长岭岗的青石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记忆。
(四)青石山是巴蜀分界的重要地标
  《益州记》载:“昔巴蜀争界……一朝迷雾,石为之裂,今犹如之,自上及下破处,直若引绳焉,于是州界始判。”据当地长者回忆,大岩洞、长岭岗一带,从江面至坡顶山崖陡峭,确有多条石缝从上而下,十分神奇。在涪水岸边,秋冬两季,水面雾气缭绕。从老人们的描述中,大岩洞、长岭岗就是古籍记载的“州界始判”所在地。长岭岗青石山,是古巴蜀二国分界的重要地标。
  蓝勇、陈俊梁在《唐宋历史记忆与巴蜀分界线复原——兼论历史研究中的“后代记忆”的科学运用》一文中也指出: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巴与蜀之间存在着一条带状巴蜀分界,运用唐宋时人对巴与蜀的“后代记忆”,复原出巴蜀带状分界线的大致走向,其东线位于难江县(今南江县)西——苍溪县……青石县青石山(今重庆市合川区龙多山)——赤水县;西线在嘉川县(今旺苍县嘉川镇)北——葭萌……蓬溪县(今蓬溪县西北明月镇)——青石县(今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青石坝)——遂宁县(今重庆市潼南区大佛坝)——大足县(今重庆市大足区龙岗)。由此可见,青石山、古遂宁县在巴蜀国、巴蜀郡县分界线上是肯定的,青石山是古巴蜀分界的重要地标是没有异议的。
  潼南区域在周秦之际属巴国和蜀国。周代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琼江一带属巴国。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潼南分隶巴、蜀二郡。西汉高帝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武帝时,今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三国蜀汉时,今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根据潼南历史地属的变迁、民国三十年(1941)《四川省潼南县地图》的标识和青石山的位置,我们大致拟出巴蜀国、巴蜀郡县分界线。分界线从西充县至蓬溪县,由蓬溪县的蓬南镇延至潼南境内,接人和红花沟、古溪河双水磨、李家垭口、大竹湾、九节岭、高垭口、长岭岗(青石山)、文景山至柏梓琼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