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综合总第3181期 >2024-02-23编印

青 石 山 再 考(二)
刊发日期:2024-0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春贵 蒋芸徽


二、部分史志文章所述的青石山位置值得商榷
  (一)龙多山不是青石山
  两山属地不同。《旧唐书》卷21:“青石,东晋晋兴县,后魏改为始兴。隋改始兴为青石,以县界有青石祠也。”《舆地纪胜》卷159载:“龙多山,在赤水县北五里”。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赤水县于北宋熙宁七年复置时,县治往北移至龙多山南五里之地。”
  两山的高度不同。《太平寰宇记》载:“青石山其高九丈。”《读史方舆纪要》载:“山且高逶迤如蟠龙,故曰龙多,州境之大山也。”龙多山是合州境内的大山,海拔高度619米;青石山高九丈,小山岗,海拔高度229米。
  两山地貌特征不同。《读史方舆纪要》载:“龙多、青石各为一山不可合矣。”龙多山山势陡峭秀拔,绵亘深远,上有龙多寺,下有放生池,文人登临刻石题咏甚多,山有八景,其名曰:鹫台献瑞、飞仙流泉、怪石衔梅、晴岚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耸翠。《华阳国志·蜀志》载:“德阳县有青石祠,山原肥沃,有泽渔之利。士女贞孝,望山乐水,土地易为生事。”
  两山和涪江的距离远近不同。《元和郡县图志》卷33载:“青石山在县(青石县)东南,水路五十九里。”可见青石山在涪江岸边,龙多山与涪江水岸相距30余里。宋嘉定甲戌青石文师敬《游龙多山》诗云:“我家龙多西,出门山在目,杖履三十里,兄弟穿云宿。”这里可见“我家”(青石)与龙多山的距离。
  (二)青岩子不是青石山
  虽然“青岩”与“青石”谐音,意亦相似,下临涪江,岩石有裂缝,且距青石县治50余里水路,与《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青石山大致吻合,但是青岩子和青石山的方位、属地、遗迹、高度、地貌等特征不同。《华阳国志·蜀志》载,青石山“山原肥沃,有泽渔之利”。经实地考察,青岩子在涪江右岸,不在青石县境内,周边未找到史志中记载的历史遗迹。青岩子从涪江水岸至山顶200米左右,此地山尖沟夹,土地贫瘠,不“易为生事”,无“有泽渔之利”,非“望山乐水”之地。
  (三)石境坝无青石山
  经了解当地风俗、百姓传说,认真分析地形地貌、历史印记,潼南上和镇石境坝与古籍记载有关青石山、青石祠的地貌特征、风土人情、水路距离完全不相吻合,石境坝区域没有古籍记载的青石山的痕迹。石镜县,西魏恭帝三年(556)改宕渠县而设置,据《元和郡县图志》卷33合州石镜县:“石似镜,因以为名。”

三、长岭岗就是青石山
  1993年版《潼南县志》中《青石山考》一文提出,青石山在潼南境内,是古代巴、蜀二郡分界处。他们还从史志资料的分析中提出当时潼南县境内与青石山相吻合的4处地方,一是在东风乡洗布村的洗布塘,二是在安兴乡与双江乡交界处的跳石溪,三是在新林乡姬家坝的九节寺,四是在东风乡与桂林乡交界处的九岭岗(九节岭)。他们对青石山的确切位置没有提出具体意见,“望来者商证探寻”。
  事实上,《华阳国志》《九州要记》《益州记》《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读史方舆纪要》《蜀中广记》等地理方志中,先后零散记载了青石山的区域属地、水路距离、地貌特征、巴蜀分界及民间传说。
  根据古籍典藏记载,我们在龙多山、青岩子、石境坝、下县坝和长岭岗、大岩洞、洗布塘、观音场、莲花寺以及桂林溪、九节岭、风门山(人形山、八面山)、铁钉寺、油草沱等地多次踏勘,特别是对长岭岗、大岩洞、站观音、洗布塘、高坎子、大坟包等遗址反复比对考察,结合地形地貌、溪河流域、历史记忆、民间传说、风土人情分析研判,认为长岭岗就是史志记载中的青石山。它位于今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区,背靠九龙山,面向大佛寺,濒临涪江河,地理范围包含大岩洞、佛耳岩、高坎子、洗布塘、观音场、五虎石等临江石崖,青石祠在佛耳岩之上。
  (一)青石山位置的史志依据
  民国元年(1912)由蓬溪县划出下东乡11个场镇,遂宁划出上安里、中安里、下安里17个场镇,成立东安县。民国3年(1914),更名为潼南县。蓬溪、遂宁两地的地方志记载,对我们确定青石山的位置十分重要。
  清康熙《蓬溪县志》明确指出:“青石山在观音场洗布塘。”观音场属于蓬溪县东乡划入潼南的场镇之一,地处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区,洗布塘是远近闻名的老地名,在今金佛大桥北桥头向东300米的涪江边。
  《九州要记》载:“天下青石无加于遂宁府,可为钟磬。”清康熙《蓬溪县志》又载:“青石山,蓬南百里许,与古遂宁相对。”潼南区桂林街道观音社区地处蓬溪县南,距蓬溪县城约百里,与县志所述相符。古遂宁县治在今潼南区大佛街道下县坝,坝中的小街称为“老场”。民国《潼南县志》卷2:“遂宁废县在今县西五里下县坝。其城垣故址今为道路。土人犹以城墙呼之。滨江一带有焦巴石,土人传为旧县堤址。”由此可见,古遂宁在今潼南城区金佛大桥南桥头人称“老场”处,“与古遂宁相对”的青石山,正是长岭岗。
  青石祠已被毁,其遗址位于今“佛耳岩”之上,即今大岩洞旁冲沙闸指挥部楼房处。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德阳“青石祠”条文中云,青石山“北距青石故县(玉溪)水路约五十里,东南距合川水路二百余里”。据测,青石坝至佛耳岩水路约50里;佛耳岩至合川县城水路约200里,实际里程与《华阳国志》记载相符。
  《益州记》云:“青石岭有九折,亦名九节岭,溪水出焉。山下有九节镇,其东麓入合州界。”又“风门山四面峻绝,常有清风,因名”。民国30年(1941)《四川省潼南县地图》标注,“九节岭”在今桂林街道双坝村运河左岸,从王坝口至夏家坝之间绵延起伏的九个岭岗,又叫“九岭岗”,离大岩洞、观音场约2千米。“风门山”,今“九岭岗”旁的人形山,两山之间名高垭口,四季风疾,故有风门之说。“溪水出焉”,查阅民国30年(1941)《四川省潼南县地图》,九节岭确有多条溪水流出。桂林溪发源于玉溪镇的柳家巷至金堆寺到天福寺再到挡水坝、海螺坝、花园濠,经桂花园至人形山、九节岭、观音场,最后汇入涪江。另有桂花溪、龙潭溪经大岩洞流入涪江。
  民国4年(1915)《潼南县志》卷5《艺文志》之48中《重修鹫台寺记》载有清人奚继徽文云:“青石废县在州北五十里……所谓州北者遂州之北也……俯瞰长江盈盈如带,青山百叠缭绕烟云,翠柏文竹交掩映,于轩薨户牖见玉溪之清波,风门之爽籁,隔岸锦屏……”此描述既介绍了古青石县的位置、涪江一带的美丽风光,又说明了青石县与风门山的关联性。
  《元和郡县图志》卷33云:“九节溪,出县东三十六里,滩有九节,因为名。”《元和郡县图志》卷33具体记载了红岩嘴滩、谭罐窑滩、抬梁沱滩等。这些记载从侧面印证青石县滩多和频繁使用“九节”二字取地名的情况,青石县有九节滩、九节溪,九节滩岸有九节寺、九节镇,九节溪连着九节滩,九节滩连着九节岭。仅仅就滩而言,今青石坝有青石滩,下两里至珠玉溪到回龙坝地界,有响水滩、猪朝石滩、灌子口滩、鹫台寺滩、白鹿罐滩,回龙坝至观音场有狮子岩等滩。张问安(1757—1815)抵达潼南玉溪时,写下《晚次玉溪口》一诗:“岳云岭树海迷茫,梦里黄牛峡气长。破险到来成一笑,回头六百八滩长。”(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