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特别策划总第3320期 >2024-12-09编印

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 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刊发日期:2024-12-0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网格员入户了解群众需求。

双江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

开展禁止露天焚烧宣传。

网格员协助化解邻里矛盾。

技术专家在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

  

本报记者徐明鸣




  “填表格、开证明、查环境、解矛盾……前些年,白天忙工作,晚上写总结。”桂林街道梨树村村支书周海兵坦言,村干部过去和村民们好好聊天的时间太少了。“现在好多了!干部照单履职,工作负担轻了,群众按需点单,服务效率高了。”
  一减一增,见证了潼南乡村治理效能提升,也是潼南为基层减负增能、松绑助力,为百姓谋福的一个缩影。





“小清单”释放大效能
  这两年,梨树村村委会有个显著的变化——终于告别了“证明大本营”的身份。
  去年,重庆市出台了《关于印发涉村(社区)事项“四清单一目录”(2023版)的通知》。如今,需要村委会开具证明的数量由40余项减少至5项。
  顺着周海兵手指的方向,村里公示栏清单文件上,写了5项证明的用途、相关依据、证明方式。另一些过去常用但被清理的证明作了相关提醒,前来办事的村民也能明明白白。
  “比如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学校可在潼南公安系统申请调阅低保等相关信息进行佐证,无需盖章证明。”周海兵接着说:“村干部也深切感受到参加会议、填报表、写材料的时间少了,卸下了不少无谓的负担,从‘文山会海’解脱出来。”
  周海兵称,以前一个月要去街道开大大小小七八次会,现在只开一两次。有些还不用去现场,在重庆市网上办事大厅“渝快办”就可视频讨论。
  事实上,减轻的是基层负担,增加的是百姓幸福。村干部有了更多时间、精力,才能更好地推开门、迈开腿,“到群众中去”。
  73岁的村民黄道干对此最有发言权。此前为顺利领到养老金,他需前往8公里外的街道办理生存验证,花费近半天时间,极不方便。“少跑路”是群众迫切的需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去年底,潼南将多项政务服务下沉至村级办理。黄道干步行十几分钟就可到村便民服务中心,按过指纹就完成了验证。针对有些行动不便的村民,村委会还会派人上门进行服务。




“两张网”密织基层治理“千条线”
  柏梓镇郭坡村,蜚声海内外的“潼南柠檬”的核心产区之一。村上有各类柠檬产业企业20余家。
  “多亏了咱村‘土专家’给我技术指导,这几年柠檬果树管护得都不错。”村民们笑呵呵地说。他们口中的“土专家”是村里特殊的“网格员”。
  郭坡村村支书谭兴平说,通过一系列减负措施,腾出人手,村上建立起产业链网格3个,并为每个网格配置1名农业科技特派员、1名法律工作者、多名产业带头人,线下提供“田间学院”“柠萌萌课堂”等技术支撑。
  另一方面,郭坡村在线上依托网格组建产业发展群,第一时间发布用工信息、发布收购数据、提供技术指导,为农户和乡村企业提供全流程精准服务。
  产业发展群作为线上数字化网格,一定程度上为村里补齐了“一对多”联系服务机制,既节约了村委干部的时间,也提高了其服务农户的效率。
  近年来,郭坡村还打造了“三和”民情室平台,以此为基础,探索形成了“三类人化解三类事”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确保社会稳定和谐。
  据介绍,目前,柏梓镇全镇共划分为186个治理网格,每个网格按照“1+ 6+N”配置力量。“1”即1名网格长;“6”即1名专职网格员,1名兼职网格员,1名网格指导员,1名矛盾纠纷调解员,1名社区民警,1名医务工作者;“N”即综合执法人员、党员、乡贤、法律工作者、志愿者等其他力量。确保第一时间能“拉得出、用得上、稳得住”。同时,该镇坚持一格一组、一格一群,在网格上建立党小组和“潼心共治”网格服务微信群,引导辖区群众加入服务群,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由网格力量进行管理,第一时间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引导,不断推动线上“云网络”和线下“微单元”高效协同。
  “这是我们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探索,我们成立‘中间人、带头人、明白人’队伍,不仅有效化解了老百姓的矛盾纠纷,也要为他们解决了实际困难,让群众生产生活更有幸福感。”谭兴平说。





采集共享互联 数据“跑路”服务加速
  线上“云网络”和线下“微单元”高效协同的“双网”共治模式,在潼南遍地开花。
  最近几年,双江镇不少线下工作搬上了“云端”。
  从网格到村(社区)、镇,双江镇全程部署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系统,建成可视化平台,实现治理数据标准化采集、规范化汇集、数智化应用。
  光有平台不够,只有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才能让“网”上的数据信息更好发挥价值。
  双江镇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该系统统筹灾情监测、环境保护、应急安全、城市管理、农业产业等摄像头布局,接入了产业、人居环境、消防、环保、交通、水域、学校、重点项目、无人机等区域摄像头以及镇内居民群众摄像头,实现“一头多用”。
  “岸边危险,请立即离开。”只见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拿着麦克风对可视化平台里的水域边逗留人员进行喊话,足不出户就化解了风险隐患。
  据悉,该系统投用后,街道、部门都按清单需求查询,一键提取,切实提高了基层问题处理的便利性和及时性,真正实现了“数据跑路、基层减负、服务加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近年来,潼南做好“穿针引线”工作,加强区级层面基层减负统筹协调,动真碰硬为基层卸下不必要负担,将“千条线”,织成“两张网”,兜住群众“稳稳的幸福”,把民生实事真正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