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胜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医药学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医疗是民生之首,关系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医药事业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民生之所盼、时代之所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和区委十四届九次全会精神,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推动总书记殷殷嘱托在潼南落地落实、见行见效,潼南区中医院以创建“三甲”中医医院为目标,以创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为抓手,坚持整合资源、挖掘优势、整体推进、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有力有效。
一、坚持中医方向,唱好时代“主题曲”。立足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一是加强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推进名科集群建设,门诊、临床科室设置齐全。现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建成国家防治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全国烧伤创疡临床基地、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二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修订优化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50余个、围手术期诊疗方案21个、中医临床路径58个,配置中医诊疗设备13类41种,开展中医适宜技术69项,“治未病”服务参与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各项中医特色指标全部达到“三甲”标准。三是注重名医名家学术经验传承。建立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沈宝藩、岐黄学者方邦江名医传承工作室及市内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名医师带徒60余人,中医师承教育成效显著,一批中青年中医药人才迅速成长。
二、坚持多方联动,构建阵地“新格局”。秉持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时代之姿,因地制宜整合区域优势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一是深度挖掘区域资源内涵。会同文旅委、旅投集团共同建设独具特色的太极文化展览馆,提炼以太极文化为核心的图、像、操、功、拳等系统化太极文化,推动岐黄之美与太极之美相生相融。在蔬菜公园建成集文化展示、科普教育和观赏休闲于一体的潼南区中医药文化植物园,成为市民的打卡地。二是全力打造院内文化阵地。建成集教学、展览、科普、VR中医知识普及互动系统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展馆独具匠心,上墙展品丰富,采用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既蕴含传统审美风范,又艺术地展现中医药深厚文化底蕴。同时,我们将中医文化与廉洁文化有机融合,建成独具风格的廉洁文化长廊,通过典故说廉、药语寓廉、翰墨书廉、剪纸映廉、文艺扬廉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和廉洁文化融会贯通;“十个一”廉洁文化成果展示、线上博物馆、治未病文化长廊,让传统医德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是延伸建好基层文化阵地。牵头指导全区23个乡镇卫生院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药特色服务区,打造基层中医精品馆,设立社区、学校中医药文化知识角、科普园,广泛普及中医药健康文化。
三、坚持创新驱动,增添发展“新动能”。着力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方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形成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是发掘本土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展区域药用植物普查,整理编撰《潼南区药用植物汇编》。“水泛丸制作技艺”“潼南陈氏针刺疗法”成功申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二是创作中医药题材文化作品。精心制作《了不起的中医人》等系列宣传片,创作《杏林颂》《点燃生命的火焰》等作品,《太极魂》获全市“渝见岐黄”视频大赛一等奖。三是开发中医药题材文创产品。开发防疫香囊、鼻通足浴包、降脂茶等系列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相融的文创产品,让中医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四、坚持百花齐放,开辟传播“新路径”。坚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努力开拓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渠道,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播活动,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矩阵,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提升民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一是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中医药养生文化节,实施中医药文化“七进”“六讲”等活动;打造“发现岐黄之美 传承祖国医学”研学精品课堂;八段锦、中医经典诵读多次亮相区内重大活动展示。突出专项主题宣教,以二十四节气、中华传统节日为节点,挖掘节气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展科普宣教;结合糖尿病日、高血压日等医疗健康主题,开展疾病防治主题科普宣教。连续两年举办“岐黄之美·传承创新”“岐黄新生代·本草正年轻”中国(重庆)中医药文化节系列传播活动。“百场中医药适宜技术下基层”推广基层全覆盖,提升了大众健康文化素养。二是促进交流互促共融。积极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与四川、遂宁等卫生医疗机构开展互动交流40余次,市委党校中青班、市级专家服务团、川渝两地等30余家单位来院交流学习。高质量承办中医药健康文化交流会、川渝中医药一体化高峰论坛、中西医并重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中医药薪火传承中医药适宜技术交流会。参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届中医药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获团体一等奖。三是搭建文化传播矩阵。建好医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一分钟讲中医”“中医有方”“了不起的中医人”等科普栏目;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形成院、区、市、国家四级媒体宣传矩阵,推出特色科普宣传300余期,扩大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下一步,医院将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在创新中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厚植文化土壤,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贡献中医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