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326期 >2024-12-23编印

“先享后付”不应成为套路消费者的工具
刊发日期:2024-1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昱博



  “先享后付”这一消费模式,近年来在线上线下悄然兴起。这种让消费者先享受服务或商品,之后再支付费用的方式,初看之下似乎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创新消费模式。然而,随着这一模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吐槽其中隐藏的“套路”。
  “先享后付”模式本身,其初衷是为了降低消费门槛,便利消费者,并推广新的支付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模式却衍生出了种种乱象。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对这一模式的不熟悉,通过复杂的签约流程、难以察觉的合同条款,甚至是强制扣款功能,来保障自身的利益,却忽视了消费者的权益。
  从近年来频频曝光的一些案例来看,一些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开通了“先享后付”功能,而想要关闭该功能时却困难重重。还有消费者因未能按时完成支付,产生了逾期费用,甚至影响了个人信用记录。这些现象都表明,“先享后付”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已经偏离了其初衷,成为了套路消费者的工具。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商家甚至利用“先享后付”模式来逃避国家对预付行业的监管。他们通过复杂的金融操作和合同条款,使得这一模式在本质上难以定义,规避相应的监管,不仅破坏市场的正常秩序,也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尽快明确“先享后付”模式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方式,将其纳入法律法规的规范中。相关支付平台也应主动承担监管责任,加强对商家的监督和管理。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提高警惕,理性消费,避免被商家的套路所迷惑。此外,商家和平台也应反思自身行为。无论支付方式如何改变,基本的商业逻辑和诚信原则不会变。商家应专注于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在支付方式上埋“套路”、玩“心眼”。平台也应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管理,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先享后付”模式本身是一种有益的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只有监管部门、支付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确保这一模式能够健康发展,真正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和实惠,而不是成为套路消费者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