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325期 >2024-12-20编印

玉溪镇:
“小红薯”做出“大产业” 延长乡村振兴产业链
刊发日期:2024-12-2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晾晒粉条。

工人们正在制作加工粉条。

企业新引进的红薯加工设备。

  

本报记者张峻豪



  近年来,玉溪镇立足本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做红薯粉条这一土特产文章,延伸红薯产业链条,利用线上线下拓宽销售渠道,推动红薯粉条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仲冬时节,记者在位于玉溪镇金堆粉条加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公司新进的红薯加工设备正在紧张工作,一个个红薯经过上料清洗、粉碎、过滤、提纯、真空压缩,变成了制作粉条的基础材料红薯粉。在另外一个车间,工人们将精选的红薯淀粉与适量水混合,经过机器反复搅拌后,被送入漏粉机,细长的粉条如瀑布般落入沸水中,瞬间变得晶莹剔透。经过冷却、缠粉等工序后,晾粉架上的粉条,宛如金色的纽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自从有了红薯加工机以后,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人工成本也得到下降。“传统模式下,8个人一天只能处理3到4千斤红薯,产出900多斤红薯粉,现在只需4个人,还可以产出以前2倍的粉条量。”金堆粉条加工有限公司负责人杨丕新告诉记者。
  红薯粉产业不仅是一项传统手工艺,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如今,该公司年加工红薯200吨,生产粉条20吨,实现收入50万多元,持续增加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带动辖区100余名群众增收。
  “我们种植的红薯由公司保底价收购,我在这里务工1个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不错,既可以就近务工,又可以增加家里收入。”玉溪镇金堆社区居民王大爷告诉记者。
  玉溪红薯粉条拥有百年历史,缺乏知名度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于是玉溪镇以“新媒体+产业+人才”为抓手,充分发挥“电商+网红直播”作用,组建本土网红主播“矩阵”,采取“电商+农副产品”的模式,扩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培育更多“乡土网红”,让流量成为“新农资”、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用互联网思维推动乡村振兴。
  “引进新设备后,公司将扩大粉条产能,提升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持续发展壮大粉条产业,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杨丕新说。
  好吃不好吃,顾客说了算,玉溪嗦嗦粉是原产于玉溪镇的特色美食,因独特的制作工艺、地道的原料,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于是玉溪镇紧紧抓住红薯粉条这一特色产业,推进玉溪嗦嗦粉进入市场,做靓品牌。目前,潼南城区已有30余家门店正式推出玉溪嗦嗦粉,形成更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红薯粉条产业只是玉溪镇集体经济发展的缩影,近年来玉溪镇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发展集体经济,通过搭乘五通村白酒酿造和高粱种植、青石电商、金堆社区粉条、新田社区佛手、书房社区榨菜、曹家村蔬菜等“一村一品”的“高速列车”,创新“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围绕农旅开发、电商直播、产业融合等发展路径,整合放大土地、资金、产业、人才、文化等资源要素,真正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形成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收益联享的共赢发展路径,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攥成拳、抱成团、连成片,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集体经济发展样板。2023年,全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达到800多万元,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受益,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保驾护航,为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