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进一步激励全区学校、广大师生以典型为镜、向模范看齐,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区教委将联合区融媒体中心广泛深入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深入教师学生群体,挖掘经验做法、展示亮点特色、凸显育人成效,全面展现教育系统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良好风貌,进一步推动“教育强区·学在潼南”品牌建设,全面提升潼南教育辨识度、美誉度。
本报记者 张峻豪 徐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近年来,潼南中学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根据学校阶段发展情况确定了“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做鉴院名师,铸潼中辉煌”的工作方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多元化教育场景为手段,在全力打造“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称赞”的“新潼中”之路上持续奋勇拼搏。
从传统到创新模式:特色教育的发展与繁荣之路
“当圆形匀强磁场的半径与粒子运动的轨迹圆半径相等时,会出现两种特殊现象:磁发散和磁聚焦。磁发散就是指当带电粒子从圆形磁场边界上的某点射入磁场时,其出射速度方向与圆形磁场上入射点的切线方向平行……”近日,在潼南中学,一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正在进行。教室内,教学通过一体机实时直播,授课教师提出问题后,辅导教师同步引导学生讨论、回答问题,确保教学的互动性与实时性。
在屏幕对面进行教学的正是重庆八中的资深物理教师,本堂物理课是潼南中学和重庆八中同步开展的“双师课堂”。重庆八中课堂的教学图像、声音、文字、图片、多媒体动画、视频材料等通过卫星和5G技术实时、全程地直播到潼南中学双师班,授课教师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能真切地呈现在潼南中学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可以异地、实时、原汁原味享受和八中学生完全相同的课堂教学。
不少学生在课后都兴奋地表示,通过“双师课堂”,他们仿佛置身于重庆八中的教室之中,近距离感受到名校教师的教学风采,不仅学到了更丰富、更深入的知识,而且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愈发浓厚了。
据了解,目前,潼南中学已与重庆八中、重庆巴蜀中学签订“校地共建”协议开设“双师课堂”,秉承“异地同堂,原汁原味”的理念,建立起同步课堂同老师、同教材、同教辅、同教研、同上课、同作业、同测试、同评价的“八同”原则,为潼南中学学生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除了“双师课堂”,潼南中学还深入贯彻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学校积极组织各种教研活动,将党建理念与教育教学理念相结合,让党员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培养出一批高风尚、高素养、高要求的新时代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
目前,潼南中学共有教职工418人,其中,正高级教师6人,副高级教师125人,特级教师5人,市级优秀教师86人,市级骨干教师31人,市级学科名师3人,入选重庆市教科院、高评委、教育学会专家库专家30余人次;区级骨干教师59人,区级名师工作室13个;市级、区级科研成果奖获得者56人,构成了一支极具战斗力和凝聚力的教师队伍。
站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快车道中,潼南中学凝心聚力、革故鼎新,抓党建、申文化、树榜样、强教研、广交流、修制度,通过改革管理模式,营造拼搏氛围;强化目标任务,完善奖励机制;强化精准施策,做好培优临界等10余个方面的改革,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重点发力,探索以“科研处统筹、各学科教科室牵头、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的“三级”管理体系,以项目研究为主体(8个校级名师工作室+重庆市政治、语文课程创新基地)、问题+主题研讨为依托(教科室+教研组)、青蓝传承相结合的“三类”教研共同体的“三·三”教研新模式,构建以“四度·七有”(四度:高度、温度、深度、宽度;七有:有导、有思、有议、有学、有展、有评、有练)为核心的“鉴院好课堂”,在全校掀起了人人教研的新热潮,形成了“新教师积极上汇报课、骨干教师主动上优质课、特聘专家热衷上示范课”的良好风尚。
“这一系列的举措不仅能够让老教师对于他的教学有一定的思考,而且也能够促进年轻教师进一步成长。同时,学校创建了多个名师工作室,在这些工作室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极力做好潼南中学新教师的培养工作,努力让潼南的孩子在潼南中学接受到最为优质的教育。”潼南中学教师杨慧告诉记者。
从教室到多元场景:潼南中学的读书与成长之道
读书一味只在教室,岂不是成了死读书?只有让读书的方式“活”起来,让知识在不同的场景和经历中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把书读透、读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素养和能力,实现读书的真正价值。
“Yang Angong was a pioneer of the Communist movement in China,the main founder of the Sichuan Party and Youth League organization······”日前,记者在杨闇公陵园看到,潼南中学高二(十三班)的学生在英语老师的带领下,逐一用英文为同学们讲解自己心目中的伟人——杨闇公。
不在传统的教室之中的别样“课堂”却让读书学习的方式“活”了起来,让知识在这庄严肃穆的陵园场景以及对革命先辈深切缅怀的经历中融会贯通。老师在同学们讲解过程中,认真倾听,不时给予鼓励的眼神和恰到好处的补充说明,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杨闇公事迹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让他们能够更准确地用英语表达出来。
“在教室外充当‘导游’,用英文来介绍杨闇公先辈的伟大事迹,感觉特别不一样。”潼南中学学生陈梦寒告诉记者:“老师用英文进行讲解,不仅给大家提供了语言环境,还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知识融合的大门。体育不仅能强身健体,更能让我们在其中学到许多书本之外的知识,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实现全面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重庆市第七届运动会上,来自潼南中学的赵雪晴同学在青少年乙组女子3000米比赛中,以10分42秒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实现了我区田径项目在市运会上的金牌零的突破。
17岁的赵雪晴同学自高一开始接触田径训练。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她并没有因为训练而忽视学习,相反,她深知学习与体育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在课堂上,她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努力吸收书本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训练场,她同样全神贯注,按照教练的指导,认真完成每一项训练任务,不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赵雪晴明白,良好的学习成绩能为她的体育梦想提供更坚实的支持,比如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她能更好地理解人体机能在运动中的变化,从而更科学地进行训练;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她能分析比赛数据,制定更合理的训练计划。同样,体育训练也给予了她在学习上的助力。在面对学习压力时,她凭借在田径训练中培养的坚韧不拔精神,能够坚持不懈地攻克难题;在需要集中注意力时,她能像在赛场上保持专注一样,高效完成学习任务。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潼南中学都有10多人次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20多人次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极大地推动了我区体育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潼南中学以“抓规范,创特色,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的思路,打造具有潼中特色的高效课堂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质量,教育与科研全面结硕果。科技艺体节、青春诗歌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也是潼南中学在德育中的重要举措。“科技艺体节不仅是对学校科学、艺术、体育教育成果的大检阅,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大舞台。”潼南中学学生彭佳佳告诉记者。
学校举办的校园青春诗会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更让他们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到了青春的魅力与力量,这不仅是一场诗歌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深感受到了诗意青春的美好与珍贵。“参加诗会让我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力量,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涵,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诗歌朗诵让我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美好。”市优秀共青团员、潼南中学学生刘昱希激动地告诉记者。
近年来,无论是在文化知识的汲取上,还是在艺体特长的培养方面,潼南中学都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同学在潼南中学都享受全市最优质的教育。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与各合作学校的交流共建,拓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渠道,让潼南中学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更前沿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进一步完善校内的教师培训体系,根据不同教龄、不同学科教师的需求,量身定制分层分类的培训课程,从而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同时,持续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业务工作双融合双促进双提高,助推学校特色多样和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学生向往、教师幸福、社会称赞的新潼中奠定坚实基础。”潼南中学党委书记侯君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