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经济总第3168期 >2024-01-22编印

传递民声献良策 履职尽责谋发展
刊发日期:2024-01-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图片1

  

全媒体记者 蒋坐 邓越月



  今年市两会期间,我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传递民之所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自身智慧和力量。



市政协委员、区妇联主席 万宏霞:
进一步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
  “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打造全国文旅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加快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意义重大。”
  今年重庆市两会,重庆市政协委员、潼南区妇女联合会主席万宏霞带来的提案是《关于进一步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的建议》。
  自古以来,川渝一家亲,在万宏霞看来,川渝两地历史文化悠久,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类型多样,自然景观独特,旅游资源禀赋好、数量多、品质高。成渝之间不仅经济联系紧密、贸易往来频繁,而且地域文化相似、民间血缘相通,具有深厚的文化合作基础。
  通过前期深入调研,万宏霞发现,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各城市重要景区之间道路交通体系支撑不强,多条“主动脉”亟需打通,大量“交通等级”的道路亟待升级,沿线道路绿化美化滞后、停车区较少;同时,发现旅行社、酒店、民宿等服务水平参差不齐,行业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互惠共赢机制不够完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各城市均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但处于“单打独斗”状态,部分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竞争,难以建立资源共享、客源互换的互惠共赢机制。文旅品牌特色彰显不足,还没探寻到文旅产业发展的兴奋点、引爆点,没有能起带动作用的“拳头产品”,整体品牌IP还未树立,在精品线路打造、宣传营销等方面还需持久用力。
  因此她建议,首先要开启文旅资源共建共享共赢模式,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赛事品牌,丰富游客体验感。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交通体系。
  “只要我们携起手来,我们相信一定会大放光彩。”万宏霞希望,川渝两地要以巴蜀文化为纽带,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突破,通过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努力把“双城”变为“双赢”,打造具有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市人大代表、区大数据发展局局长 程秋雁:
打破“数据孤岛”加快推进数字重庆建设
  数据资源编目、归集是数字重庆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数字重庆建设当前阶段的三项核心绩效之一。在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中,市人大代表、区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局长程秋雁就带来关于加强数据编目归集的建议。
  “截至今年1月,重庆基本形成数据要素‘一组库’,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上,全市共编目100471类数据,所有区县编目90434类。”程秋雁表示,虽然数据编目归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数据资源编目和归集仍然是数据工作中的难题,“数据孤岛”“数据烟囱”现象仍然存在。
  “区县部门因为机构设置不同,会存在‘一数多源’难题,如桥梁编号这一字段在部分区县同时存在于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数据中,且同一桥梁在不同部门编号不一致,影响了数据编目与归集工作效率。”程秋雁说。
  对此,她建议加快“一数一源”建设,推动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建立适合自身领域的数据编目规范,根据数据的来源、属性、敏感性等因素出台更加细致的数据分类分级规则、编目和归集要求,形成统一的数据归集规范。同时,优化数据回流流程。探索简化和规范数据回流的申请和审批流程,加快数据回流的时效性和便捷性。探索建立主动式数据回流机制,即由上级部门根据下级部门业务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将数据资源批量化、分地域地向区县分发,减少区级部门申请等待时间,助力区县部门更快探索打造数据应用场景。




市人大代表、区中医院检验科主任 屈容:
延链条塑品牌 推动中药材产地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心系专业、不忘发展。立足所在中医药领域,今年的全市两会,市人大代表、区中医院检验科主任屈容带着促进全市中药材产地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建议有备而来。
  重庆作为全国重要的中药材主产区之一,有350余种常用中药材。据屈容介绍,202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总面积301.6万亩、总产量104.5万吨、总产值114.8亿元,中药材产业将成为重庆发展生态特色产业的一大支柱。
  “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合理规范的产地加工方法则是保证中药材品质和安全的重要因素。”屈容表示,虽然全市中药材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各地多以“种药材、卖药材”的单一形式为主,受天气、行情等影响,“好药材卖不出好价钱”,又或者产地初加工标准化程度低、质量评价方式不完善,导致药效差、效果不明显,直接制约了中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屈容为此开出良方,她建议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中药材向优势产区规模化种植,建立现代化、集约化产地加工基地,规范质量管理及技术标准,加强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建设,同时鼓励经营主体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道地中药材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高中药材产品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全市中药材产地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市人大代表、民丰化工研发组组长 张春梅:
大力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型企业
  “农产品加工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是离‘三农’最近、与百姓最亲的产业。”市两会期间,张春梅特别关注在潼南区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型企业的问题。她建议有关方面支持潼南精深加工平台建设,引荐更多科技型加工企业。
  2023年上半年,市委明确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列为三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目标之一。2023年6月,市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抓。
  张春梅调研发现,潼南抢抓历史性机遇,率先规划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5平方公里,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科创平台、发展加工主体、培育市场品牌,推动农村由卖“原字号”农产品向卖“制成品”转变,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国优先开展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区。2022年10月,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委、潼南区人民政府在潼联合共建10平方公里重庆(潼南)农科城。可以说,潼南农业发展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潼南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比重庆、成都主城周边区县相对较弱。”张春梅说,目前潼南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转移落地吸引力不足,对外开放发展加工业的难度较大。
  对此,张春梅建议,充分发挥潼南作为主城都市区“桥头堡”城市和成渝地区蔬菜保供核心基地的优势作用,围绕粮油、蔬菜、柠檬、调味品、休闲食品特色加工产业集群,引荐国家级、市级科技型龙头加工企业到潼合作,支持潼南与院校共建农产品精深加工平台,高质量建设成渝(潼南)中央厨房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