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关羽
曾是蜀中水陆要冲的潼南,有涪江和琼江穿流而过。在历史上,先后有18个朝代在潼南境内设立过县治,1914年,因其地处潼川府之南更名为潼南。渝之潼南,人文厚重,山水唯美。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雅士与潼南邂逅,并在此唱和赋诗,激情丹崖。
潼南糖霜曾被写入大家诗作
“从史料记载来看,截至辛亥革命以前,大约有100多名留下名字的文人墨客曾为潼南写诗。宋朝和明清时期的诗作比较丰富,宋代写潼南的诗作流传至今的大约有60多首,明清时期则约有200多首。”潼南区地方史研究会会长、区作协副主席杨昌庆介绍说,其中,涉及潼南名山名寺的诗词大约有300多首。
为何至宋代才有文人墨客为潼南留下吟咏之作,而古诗发展鼎盛时期的唐代却没有潼南诗作流传至今?
“我多方查找过史料,都没有找到唐代所写潼南的古诗。”杨昌庆认为,诗作多产生于名山胜迹之间,潼南最受诗人青睐的是大佛寺,寺内那座依山而凿的大佛,直到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才凿成,在此之前来到潼南的文人相对较少。
但大佛凿立之前,潼南糖霜就曾被宋代两位大家苏轼与黄庭坚写入诗作中。糖霜便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白糖、冰糖。据《中国通史》第三卷记载,“唐代盛产糖霜,遂宁产最有名。”《潼南县志·糖霜谱略》中详述:唐大历时期,今四川遂宁、潼南等一带,农民普遍种甘蔗,蔗田占耕地面积的40%。当时遂宁(今之潼南一带)生产白糖的产量和质量是福唐、四明、番禺、广汉几郡之冠。由此推论:潼南是历史上率先生产白糖、冰糖的地区之一。
糖霜一词,宋以前诗人攀奇写异亦无一章一句言之,时年东坡居士过金山寺,曾写过《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一诗,赠送给遂宁的僧人,诗中就提到了遂宁所产的糖霜:“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曾赋诗给为自己寄送糖霜的朋友:“远寄蔗霜知有味,胜于崔浩水晶盐。正宗扫地从谁说,我舌犹能及鼻尖。”糖霜见于文字者实始二位。杨昌庆告诉记者,这两首诗被宋翰林学士洪迈写进《糖霜谱略》,并收入《潼南县志》中。
文人墨客、诗词歌赋与大佛寺
有人说,你要写潼南,就不能只写潼南,还要写悠远静深大佛寺,写此间福地有真元……
在潼南境内,诗人们用笔最多的地方,要属涪江沿岸的大佛寺。在潼南流传至今的300多首古诗词中,涉及大佛寺的就有近200首。
“这主要是因为潼南大佛寺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杨昌庆告诉记者,大佛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寺内有全国最大的饰金大佛,以及“七檐佛阁”“石磴琴声”“海潮音”等胜景,还保存有始于隋、盛于唐宋、继于明清、迄至民国,延续时间长达1400多年的佛道二教摩崖造像。历朝历代多有文人墨客、朝庭重臣为之所撰写碑文楹联、题词题诗,元代遂宁州牧陈夔仁、南明重臣吕大器、清代诗人张问安……这一长串名单可谓星光熠熠。
宋代文人冯楫曾用“岩旁石佛高百尺,巍然光耀如金山”的诗句,赞美潼南大佛寺内的大佛雄伟高大,并在《皇宋遂宁县创造石佛记》里评价潼南大佛:“吾蜀嘉阳(今乐山)大像名闻天下,此像亦其次矣,舍此则无有也”。南宋绍兴壬申年东陵阎禹锡在《题定明大像》中赞道:“汉嘉与宁川,二像遥相望。怒涛乔岳中,涌出大法王……睹此两奇绝,傥恍如痴狂。”二人均把潼南大佛与乐山大佛相比,足见潼南大佛在川渝地区的重要地位与极高的价值。清人吴锡庶在《大佛桥记》中描写潼南大佛寺是“舟车往来之冲,邑人游观之地”,所以“名公硕彦,留题琴声石磴之中;词客骚人,寄咏大佛黄罗之下”。
“据统计,历史上在大佛寺留下踪迹和题刻的就有2位皇帝,5位宰相,30余位尚书、巡抚、州府、郡县官员,20余位进士以及10余位诗人墨客。”杨昌庆介绍说。
在赞颂大佛寺的众多诗作中,用情最深的是明朝宰相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部给事中席彖兄弟三人,在大佛寺相送时留下的三首离别诗,“野寺潇潇枫叶丹,长沙迁客过江干。”“寺下空江滚滚流,天边河雁影悠悠。”“江声不尽东流意,目断南鸿送落霞。”句句情真意切,为后人所传颂。
在今天大佛寺内的山壁上,一座檐角飞翘的亭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就是有名的‘鉴亭’,又称为‘了翁亭’,是南宋著名理学家魏了翁修建的。”杨昌庆介绍。
魏了翁于南宋嘉定六年(1213年)任潼川运转判官兼管遂宁,闲暇之余,他就到鉴亭讲学,开创了寺庙授课之先例。
元代遂宁州牧陈夔仁游览大佛寺时,在乔林胜景处见到隶书“鉴亭”二个大字,用水洗去苔藓泥土,乃见落款是鹤山,这不正是魏了翁(号鹤山)的真迹么?眼见鉴亭年久失修,人去亭毁,陈夔仁遗憾地立碑赋诗:“鹤山真迹走蛟虬,荒废而来几十秋,神物护持光射斗,何人为我把亭修?”
元至正七年(1347年),陈夔仁偶抵遂宁,为重修后的鉴亭撰文作记曰:“涪江东来,亭当岩下,汇为渊泉,有若鉴焉,万里江天,洞见于此,名亭之意,盖取于斯。”尽情描述了一派如诗如画的涪江风光。
山水田园诗之中的潼南
涪琼两江时而长虹卧波,时而水鸟翻飞、浆声咿呀,与潼南彼此渗透穿越,时时滋养着这方土地,令潼南集山水之灵,四季草木芬芳、蔬果飘香。从古至今,亦有不少诗句书写潼南山水与田园美景,而其中就有南明重臣吕大器与清代文人张问安。
明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吕大器(1586年—1650年),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历仕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官至永历朝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卒谥“文肃”。据史载,吕大器因生性耿介,公不徇私,被人称道,因
罢黜数千名伪造名字伪造
印章者而声震朝野。他曾
成功击退张献忠对遂宁城的进攻,也曾平定西疆之乱,一生南征北战,总督西南诸军,功勋卓著。
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吕大器升任兵部右侍郎。但他见天下多变故,不想担当军旅之任,于是极力推辞,隐居在遂宁老家,直到次年三月才就任。这期间,吕大器到潼南田家镇凉水庄小隐了数月,《凉水庄山居》一诗记录了他当时闲适洒脱的心境:
“我本山中人,谬得彤庭赐。一去十五年,神疲形亦卒。忽得赋归来,始获初衣遂。结尾垄墓旁,旦夕领苍翠。故水潺缓流,故山依然记。鲜鲙与醇醪,频向溪头醉。芳倩沐雨新,野花甚妩媚。春草绿芊绵,鸣禽供鼓吹。邻宅老农过,箕踞谈世事。在昔田殷腴,不力获自利。只今译易竭,农务徒劳绩。时艰且棘手,有如君作吏。闻君炳多方,更闻君性直。浅深厉揭间,恐君未能智。盍若长此居,聊安肥遁义。”
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乾隆举人张问安(1757年—1815年),来自“清代蜀中第一家”,为清初贤相张鹏翮玄孙、大诗人张问陶兄。
张问安一生六次应乡试,七次应会试,止步于举人,仕途上颇为失意。但在诗歌方面却很有建树,与张问陶并称“二雄”,撰有《亥白诗草》。
在屡试不第之后,张问安开始寄情山水,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到过岭南、苏杭、荆楚、齐鲁、中州、三秦、燕赵等地。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遍览名山胜水的过程中,他的诗艺也日益精进。
某日傍晚,抵达潼南玉溪时,张问安写下了《晚次玉溪口》一诗:“岳云岭树海迷茫,梦里黄牛峡气长。破险到来成一笑,回头六百八滩长。”
此诗描写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黄昏天灰蒙蒙的,山岭和树若隐若现,想起一路上险滩颇多,但只要挺过来,一切都可付之一笑。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的积极乐观心态,笔法细腻,结构完整,情景交融,韵味悠长。
《涪江道上》亦是张问安路过潼南时所作:“疏林摇曛黄,天寒远沙退。旷野不逢人,昏鸦立牛背。水凫接天飞,回翔下薮泽。涪江似湘江,波流自然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