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要闻总第3104期 >2023-08-30编印

让生态环境保护更好地借力于民造福于民
刊发日期:2023-08-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评论员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在大力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需要牢牢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丽生态环境的期盼。
  保护生态环境,要树立绿色文明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牢固树立绿色文明发展理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年来,我们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推行“河湖长制”“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美丽建设坚实推进,生态环境得到稳步提升。
  保护生态环境,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新形势新任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向激励可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积极性,表彰工作中敢担当、能负责、实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提高干部履职能力,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提升工作精气神,有助于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要实现公众广泛参与。“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源自公众参与,成效在于公众参与,这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环境意识和文明水平。人人参与环保事业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开始,养成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的好习惯,践行绿色出行的生活方式……每一个细微的小细节,都可以为保护环境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全民参与、持之以恒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者,环境保护真正落到实处,人人便可尽享大自然反馈回来的诸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