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综合总第1424期 >2023-03-17编印

“春捂秋冻”有讲究,这个春天你“捂”对了吗?
刊发日期:2023-03-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徐利)春季气候多变,冷热不定,人们应随着气温的升高逐渐减少衣物,特殊群体包括老人、小孩、孕妇和病患更要注意保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顾气温的变化,一味穿着厚重的衣服,还要注意穿衣要宽松。“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那么,为什么要“春捂”,捂哪里,捂多久?

为什么要“春捂”
  “春捂”是指初春时节不要过早减去外衣,仍要春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身体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趁虚而入,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对调节能力较差的孩子、老人或体质较弱者来说,应根据气候寒热变化,随时添减衣服。

“春捂”捂哪里
  “春捂”并不是简单的“多穿衣服”,“捂”的位置也很重要。在中医专家看来,“春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的保暖。颈项部有风池穴和风府穴,是容易中风邪的地方,保护好颈项部,可以避免风邪侵袭;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几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专家表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寒多自下而起。“捂”好下半身,是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的有效手段。

“春捂”捂多久
  是否“春捂”,要根据天气而定,一般来说,昼夜温差较大(≥8℃)时,要“捂”一会儿,早晚注意增加衣物。“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论,“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如果“捂”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也不必急着脱衣服;如果觉得“捂”了身体出汗,则要早点换装,不然捂出了汗,被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通常来讲,15℃是人们“春捂”的临界温度,当白天气温超过15℃且比较稳定(持续一两周)时,穿得稍单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也就不需要“春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