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民生总第1417期 >2023-03-01编印

公园湖边捞蝌蚪,要不得!
刊发日期:2023-03-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邓越月 李彦亭

  “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生下的卵,慢慢地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几乎每个孩子都读过。近日,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公园和小区的池塘里,摇头晃脑的小蝌蚪吸引了很多孩子的视线。

小朋友探手入湖捞蝌蚪
  “哇,好多小蝌蚪啊!”人民生态公园的景观湖畔熙来攘往,走近一瞧,十余位成年人和孩子站在一旁,此时一名女子正半蹲在台阶上,将身子探出一截去捞湖里的蝌蚪。
  “有了有了,捞上来了!”见捞到蝌蚪,小朋友都兴奋不已。
  除了以飞檐走壁高难度姿态捞取外,不少家长还有备而来。一名中年男子蹲爬在湖边,一只手拿瓶子,另一只手拿着网兜,左右围堵捞取蝌蚪。一旁的孩子全副武装、身着雨靴,也有样学样,将身子探近水池边。途经此地的市民大多表示,类似行为实在太危险。
  公园池边多处写有“注意安全,小心落水”的提示语,也无法阻止孩子玩水捞蝌蚪。当记者询问为何要捞这么多小蝌蚪时,不少孩子表示捞着好玩。

生命安全教育很重要
  在读小学一年级的陈飞翰小朋友,空闲时也跟着家人一起来人民公园踏青。
  在征得父母同意后,他准备捞几只小蝌蚪回家养,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
  但是,他惊讶地发现,池边横七竖八翻躺着很多黑乎乎的尸体,还有一些小蝌蚪虽然尚存一息,但明显是回天乏力。
  “所以我们从准备捞蝌蚪,变成了拯救蝌蚪。”陈飞翰的母亲银女士告诉记者,看到小蝌蚪被随意地丢弃,儿子心里很难过。
  “不少城区生活的孩子都是第一次见蝌蚪,捞几条回去无可厚非,但是,只为捞而捞,就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一位生物老师告诉记者,蝌蚪是软体动物,十分脆弱,家长应该多对孩子进行生命安全教育,从点滴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情感。

抓的蝌蚪会变青蛙吗?
  现在抓的是青蛙吗?生物老师表示,现在抓的大多是蟾蜍的后代。
  蟾蜍冬眠时间很短,甚至不冬眠,一般1月份就开始产卵了。青蛙要冬眠到3月下旬才出蛰。此外,蟾蜍产卵的要求并不高,很多地方甚至小水域里都会分布,但青蛙产卵对水质要求更高。
  记者了解到,蟾蜍自出生就含有毒性,卵要经过205℃的高温才能去除毒素。一旦误食有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为昏迷,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等中毒症状。
  那么,如何区分蝌蚪的类型呢?对此,记者也查阅了相关资料,从外形看,蟾蜍蝌蚪身体呈黑色,而青蛙蝌蚪体色较浅。
  “入春以来,湖里的小蝌蚪和小鱼等逐渐多了起来。”公园管理方表示,保安在巡逻时会加以劝阻,但并非所有游客都配合,水生资源原本就有限,随意捞取不仅破坏园内生态,对自己和孩子来说也有安全隐患,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带动孩子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