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力
小时候,每到春天,一到周末,父母再忙也要挤出时间带上我回乡下外婆家。如天街一般的小雨之后,水雾散尽,阳光初霁,春光大好的田野上除了庄稼,似乎看不出其他生命的迹象。但走近一瞧,润泽如酥的地皮上冒着星星点点,各式各样的野菜绽黄吐绿,它们是春天的信使,也是稍纵即逝的春天美味。
蒌蒿,中医称之为茵陈,外婆更喜欢叫它毛毛菜、水蒿、香艾,能驱五藏邪气,是治肝病良药,嫩芽却是极佳的时蔬。沿着乡下田埂随便绕上一周,只要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一定能找到贴着地皮撒娇的蒌蒿。采挖它得小心,必须连根撬起,那嫩绒绒的叶片容不得半点造次。每当这时,父亲就会乘兴吟出苏东坡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而母亲马上纠正,不能少了前两句:“竹林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父母相视一笑,而这蒌蒿正是春季野菜的主角,外婆喜欢用来做“蒿子馍馍”。
蒌蒿采摘后,洗净剁细,加入面粉里,跟做馒头一样做成青团,颜色碧绿,清香可口,仿佛吞下去的是满满的春色。外婆总是叮咛“蒿子馍馍”不但好吃,还可以帮助祛风除湿、止咳化痰,今后少生病,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外婆慈祥的眼神。
二三月间,乡下田梗间还有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蒲公英嫩苗,很容易就采摘一把。外婆喜欢用沸水滤去它的苦味,凉拌佐餐十分鲜嫩;抑或直接用它与猪骨汤搭配,营养而不油腻。而过了春天,蒲公英成熟开花,与前面所说的蒌蒿一样,变成了清热解毒的中药,就不再适合食用了。唐诗有云“主人闻语未开门,绕篱野菜飞黄蝶”,在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春天景象的同时,也热切表达了想去田间饱尝春色的心情。
挖春笋也是每次去乡下必不可少的功课。每天清晨,农舍背后的竹林盘总是在鸟鸣声中苏醒,而经过一夜的蛰伏,无数的春笋争相拱破地皮,带着一串串露珠迎接朝阳。田梗上不时走来背着春笋的人,急于要去市场卖个好价,这一习惯,可能继承了千百年,有白居易诗歌为证:“此州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今天都仿佛能触摸到古人挖笋吃笋的极盼与喜悦。
挖回来的春笋剥壳后先放进开水煮去苦涩,再放进冷水中漂洗。此时的春笋特别白嫩,放入青椒点缀,炒一盘春笋肉丝,是外婆最传统的拿手菜。如果春笋爱上排骨也不错,放在一起清烧,排骨的肉香与春笋的清淡是绝配。实在不行就素炒,放入姜丝葱白清炒出来一样可口下饭。
春天的野莱还很多,春芽、芥菜、马齿苋、枸杞芽……随便一样,都是一道春天曼妙的景致,一首春天如歌的行板。
很多年后,我依然忘不了乡下外婆家饭桌上摆好的“蒿子馍馍”、蒲公英猪骨汤、春笋烧肉,还有一大盘农家特色的“烩厚皮菜”。早春的厚皮菜十分鲜嫩,特别适合帮助消化大鱼大肉。屋内,一家人兴之所致,吃着春天的馈赠;屋外,黄蝶绕篱翻飞,正是春色大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