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特别策划1总第3162期 >2023-12-29编印

梓潼街道:
建好高标准农田 夯实粮食安全“耕”基
刊发日期:2023-12-29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高标准农田整治,李台村产业成片。

高标准农田整治现场。

田间道路硬化。

铺设输水管道。

实现了水稻机收。

  

全媒体记者马艾


  近年来,梓潼街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集聚资源要素,强化综合治理,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一块块“巴掌田”变成“连片田”,正在绘就农业发展的好“丰”景。



坚持集中连片建设 建成高标准农田2200余亩
  冬日时节,记者走进梓潼街道李台村看到,田地已成片相连,灌溉渠系纵横交错,产业路如同玉带缠绕,一望无际的田里种植着油菜、蔬菜等农作物。这一切都归功于今年初该村实施的高标准农田整治。
  “李台村地处浅丘,受制于地形,过去村里耕地很难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种植,也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对于建设高标准农田,我们当地村民都非常支持。”李台村党支部书记陈福圣告诉记者,为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保障粮食安全,镇上通过土地整理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土地种植条件。
  今年元旦节刚过,随着一台台挖掘机、推土机等机械的开进,原本平静的村子变得热闹起来,平整土地、开挖水渠、修筑路基……从早到晚机械轰鸣声不断。
  田成块、地平整、路相通、渠相连……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梓潼街道按照“水田网络化、土地平整化”的原则,进行田地整治,将一块块分散的小田变成了大田,起伏的坡地变成了平地。
  放眼望去,“田成方、路成网”的高标准农田已初具雏形。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陈福圣感触良多,“以前村里面地块不但小而且分散,道路坑洼,大型农机根本没法下地,经过高标准农田提标改造,路宽了,渠通了,地块又大又平,今年水稻种植过程中大型机械来去自如,规模化种植更加轻松。”
  “田地整治之后,可以开着机械直接耕作了!”当地村民惊喜地发现,他们祖祖辈辈耕种的田地彻底变了样:昔日东一块、西一块分散的小田变成了大田,坡地变成了平地,田间地头多了一条条产业路、水渠、蓄水池、灌溉渠。
  梓潼街道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耕地质量、优化农业生产环境、确保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重要措施,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不断推进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李台村项目投资1300万元,于2022年12月开工建设,截至今年3月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200余亩,项目完工后,新增耕地93亩,新增高效智能灌溉面积1788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1万公斤,油料1.2万公斤,其他农产品39万公斤,受益农户900多户,受益农民年纯收入增加总额120余万元。



坚持水田路“三网”配套 让“粮田”变“良田”
  要发展现代农业就离不开水源的支撑,李台村位于高地,水从哪里来?如何破解资源瓶颈?答案就是蓄引水源。
  前不久,位于李台村范围的青岩子中型灌区一标段3.5公里水管铺设正式完工,工人们正利用晴好天气加紧施工,努力建设其他标段项目内容。“该项目完工后,将极大解决梓潼街道包括李台村在内9个村社人饮、生产用水。”项目施工方负责人说道。
  据介绍,青岩子中型灌区项目总投资5860万元,提水泵站分三级提水总装机3795千瓦(一级站1350千瓦,二级站1500千瓦,三级站945千瓦),实际年提水能力5760万立方米,灌区年需提水量1138万立方米,灌区内小型水利工程年可供水量186万立方米;站间输配水管道2.2千米,输水干管5.0千米,建成后将形成“生活、生产、生态”互济互强用水格局。
  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等有机结合,促使良田、良法、良机、良技完美融合,推动实现多规合一、一图到底、按图建设。
  “今年以来,全村共修建高位蓄水池5个,每个蓄水池蓄水量可达200立方米,将有效满足周边农户生产生活用水。”陈福圣说,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全村农田灌排水问题,让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的日子。
  此外,为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李台村注重田、土、水、路、林等综合配套,加大投资新建产业道路12公里,其中道路硬化5.1公里,打通农机“最后一公里”,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85%以上。
  “修产业道方便了我们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在今年秋收就已经得到了明显的实惠,不管谁家的稻谷黄了,收割机都可以随时到村民田地地里去收割稻谷,非常方便!”村民吴廷国高兴地表示。在产业便道的帮助下,村民的农业机械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入农田进行作业,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
  现如今通过整治,李台村真正实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达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




坚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李台村位于梓潼街道东部,属于毗邻潼南城区的城郊型村庄。李台村丁家坪黄泥巴大米已有600多年历史,现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2000余亩,降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度均衡,土壤为黄土,呈酸性,种出来的大米营养丰富、口感好,是大米中的珍品,被明清两朝授为皇家贡米。
  田地综合整治,既完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也为农作物轮作创造了条件,还带动了村民增收。
  今年,李台村通过实施田地综合整治,成功引进了重庆壬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1285亩,打造出优质有机粮油基地,基地主导产业以水稻、小麦等有机粮油和蔬菜为主,并配套建设产业路12公里(其中硬化5.1公里),排灌渠系30.38公里,生产全过程实行机耕、机播、机收、智能化。
  “这些田以前是冬水田,一年只能种一季水稻。高标准农田整治后基地实行轮排轮用,一季变多季。”村民李大娘说,经过高标准农田打造后,可实行稻油轮作。即在水稻成熟后立即排水,水稻收割后,开始种植油菜,变一年一季种植为一年多季种植,提升土地产出效益。
  “田地综合整治后,由于新增了排水设施、灌溉设施、蓄水设施,所以能够进行稻油轮作、稻麦轮作、稻菜轮作。”重庆壬邦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泽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今年水稻收成与市场行情为例,一亩田可产水稻550公斤,每公斤水稻售价10元,现如今实行稻油轮作后,一亩田可产油菜籽160公斤,每公斤油菜籽的售价5.4元,相当于每亩田增收864元。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我家的2亩多田流转给了专业合作社,每年租金1000余元,再加上在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有五六十元。实行轮作后,务工的时间增加了,工资也增长了。”村民郑天位坦言,如今当地村民通过务工、流转土地等方式,户均年增收2300元。
  此外,为了实现循环利用和种养生态化,李台村还大力推广“畜—沼—果(粮、菜)”“稻+鱼”等循环种养模式。随着田地轮作、循环种养等模式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土地的效益与收成,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带动了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