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145期 >2023-12-11编印

倾心养育侄女十四载尽显人间大爱
刊发日期:2023-12-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樊凤小女儿帮母亲剥菜。

图片1

樊凤一家人。

  

樊凤分享侄女儿奖状,满脸自豪。

全媒体记者邓瑜欣徐利


  12月9日,刚走到桂林街道胡家社区樊凤的家门口,记者便被屋前的小块菜地所吸引。不到十平米大的菜地里,不仅有莴笋、辣椒、豌豆尖、萝卜、大葱等蔬菜,还种了两棵橘子树和几根甘蔗。小小的菜园里,满是蔬菜瓜果,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美景跃然眼前,也成为樊凤全家人勤劳踏实、不懈奋斗的一处缩影。
  人生大概与种菜一样,需要播种、施肥、耕耘,然后等待开花结果。如今,旁人看来幸福美好的樊凤一家,多年来也经历了不少变故。夫妻二人靠着勤劳节俭,不仅养育着4个女儿,还悉心照顾好家里两位患病的老人,一家人在相互扶持下,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
  14年前,樊凤的哥哥因病去世,嫂子不堪家庭重负,狠心撇下仅一岁零三个月的女儿樊怡苹,远走他乡,不知踪迹。由此,谁来照料孩子成了棘手的问题。看着嗷嗷待哺的幼儿,樊凤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将侄女带回家里抚养。
  “孩子这么小,我实在不忍心。而且她也是我哥哥的女儿,这个时候我不站出来,谁来?”樊凤说,多年来,丈夫周小刚从未抱怨,反而将樊怡苹当作自己亲生女儿一样来疼爱。
  一边要面对亲人的离世,一边要照顾家里的老小,生活的重担一下子便落到樊凤和周小刚夫妻二人的肩上。
  “年轻的时候,我也想多出去转转,多出去看看,多挣一点钱带回家,让家里富裕一点。但和老公商量后,我们还是决定分工合作,我留在家里,他出去打工赚钱。”樊凤说,“如果都出去工作了,不仅不能当好父母,也不能尽到子女的义务。留我在家,照顾老小,丈夫在外打工也可以没有后顾之忧。”
  14年来,樊凤夫妻俩“男主外,女主内”,靠着分工合作,用无私的爱让家庭之舟驶过疾风骤雨、守得云开。
  对侄女而言,她是姑姑,也是妈妈。从衣食住行到上学读书,樊凤时时刻刻陪伴关注着侄女的成长。
  “樊怡苹和我最大的女儿只相差一岁,从小到大,我们买东西都是买两份,即使手里拮据,我们也会尽全力给她最好的,让她感受到家人的关爱。”樊凤说,“同时,我也会教育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要攀比和自卑,自己想要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奋斗。”
  “我们家里都是妹妹,我放心不下。孩子们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都要去接送她们,因为放学时间不一样,我经常都需要接送两趟。”樊凤说,自己的辛苦,樊怡苹都看在眼里,因此学习上特别努力,一点都不需要她操心。不仅如此,每次回家,她都会主动照顾爷爷奶奶,自觉承担起家务事。
  “你看,这是她期中考试得到的奖状,还是第一名!”说起樊怡苹,樊凤的脸上洋溢着骄傲和自豪。
  “养育4个孩子,照顾2个老人,不仅操心,还要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有时候真的感觉身心俱疲。”为了让家里多一份收入,丈夫周小刚休息时还会去送外卖、跑网约车,争取多赚一份钱补贴家用,让樊凤少操一点心。
  为了节约路费,在外务工的周小刚一年回来不了几次,视频电话便成了与家里人沟通交流的最好工具。“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打下视频电话,聊聊天,说说家里事。遇到烦心事他也会安慰我,开导我,给我打气。虽然相隔千里,但是感觉我们心还是贴在一起的。”樊凤说。
  樊凤父母患有高血压、胃病、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疾病,不仅干不了重活,甚至走不了几步便会气喘吁吁。“女儿一个人照顾我们全家人确实辛苦,我们也会尽量多做一点事帮她分担些压力。”樊凤父亲樊良富说,看着这个孝顺父母、吃苦耐劳的好女儿又心疼又感到骄傲。
  春夏秋冬,一晃14年过去了。和大多数中国农村家庭一样,樊凤一家朴素而善良,勤劳且坚强。一家人遇到困难,从未退缩,相反总能够齐心协力地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因此,小家庭也经营得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老公在外面努力赚钱,村里的干部也经常来看我们,针对性地帮我们解决问题。现在家里的老人也得到了‘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我们的经济负担也相对少了些。”谈及未来,樊凤的愿望很朴实,她说,希望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父母都能身体健康。
  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相似之处,在于有爱,在于奉献,在于生命里朴素的善良。正是因为有无数家庭和樊凤家一样,充满了爱意和善良,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才能被一代代的国人传承至今。





弘扬好家风 传递正能量 推动家庭文明建设
邓瑜欣

  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流传千年的历史故事无一不告诉世人,广大家庭应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
  家庭文明建设既事关个体幸福,也影响着国家的繁荣稳定。因此,我们更要清晰地认识到,家庭文明建设是个持续性工程,需要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为支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让“好家风”形成燎原之势,让“向上向善”在潼南大地蔚然成风。学校、家庭、社区、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各类主体应当加强联动,不断引导、持之以恒,广泛统筹各类资源,发挥好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阵地作用,组织开展五好家庭评选、文化讲座、家风故事宣讲等形式多样的家庭文明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群众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滋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在潼南大地,处处可见弘扬好家风的动人故事。塘坝的李国英照顾植物人丈夫王绍志24年,樊凤夫妻无怨无悔养育侄女儿14年……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便是我区家庭文明建设持续深入开展的生动体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一个个拥有良好家风文明建设的小家庭,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未来,潼南将继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为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