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社会·民生总第3122期 >2023-10-18编印

办好小食堂 托举大民生
刊发日期:2023-10-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居民在社区食堂挑选菜品。

居民在社区食堂挑选菜品。

  

全媒体记者 徐明鸣

  社区食堂,满足老龄群体的饮食需求,增添幸福滋味,传递城市温情
  【关键词】社区食堂
  【事件】10月17日上午11点,在梓潼街道大桥社区佳城天下社区食堂,附近居住的老年人早早前来就餐。等到中午12点左右,在周边上班的年轻人陆续到来,打菜窗口前又排起长队。一段时间以来,社区食堂逐渐在潼南走红,不只老年人,附近的年轻居民也逐渐成为消费者。
  【点评】
  一日三餐不仅是人民群众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做饭愁、吃饭难”是不少老年人的烦心事、子女的操心事。开办社区食堂,有助于解决留守、孤寡、独居、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问题,让老年人就近吃得饱、吃得好。
  今年7月,商务部等13部门制定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提出,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社区食堂开在家门口,老年人成为最直接的受益群体,不用费力买菜做饭,就近便能吃到营养均衡、热气腾腾的饭菜,省事又省心。这不仅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温暖关怀,更彰显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价值理念。
  作为基层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食堂的蓬勃发展,显然同政策的精准引导和有力支持密不可分。其实,社区食堂并非新生事物。例如,在浙江杭州,最早的社区食堂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而放眼世界,在新加坡,很多家庭的一日三餐都是在小贩中心解决。物美价廉的小贩中心又被称为新加坡人的社区食堂,而它所承载的小贩文化,也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当中。
  社区食堂的兴起,顺应了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趋势,也反映了年轻人生活压力大的现实。它瞄准了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社区是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将食堂开到居民身边,无疑是大家都期盼的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把“食事”办“实”,让社区食堂不仅建得起,还能走得远,这就需要将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结合得更紧密,并在公益属性与市场经营之间找到平衡点。
  社区食堂建设不能一哄而上,而是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做好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社区食堂在开业初期往往难以做到盈亏平衡,这时来自政府部门、社区及周边居民等各方的支持就很重要,无论是政策、资金、场地还是其他支持。社区食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则必须在社会化运营中直面市场竞争,既要控制成本、提质增收,又要确保食品安全、吸引壮大客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市场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社区食堂是一项能做出“大文章”的民生工程,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餐饮、养老、社区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从业者来说,也是值得把握的重要机遇。
  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少地方,社区食堂远不只是提供用餐服务,还真正融入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它是举办文化活动的场所,是邻里交流来往的平台,是抚人心、慰冷暖的存在。让社区食堂日渐融入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精神文化生活,将为更多人群带来方便、在更多方面释放暖意。让居民共享幸福“食”光,推动居民共建共治,使社区真正成为居民宜居宜业的家园。
  作为一项便民服务工程,社区食堂不仅完善着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也丰富了就餐选择,开辟出新的消费市场。一处场地不大的社区食堂,满足老龄群体的饮食需求,增添幸福滋味,传递城市温情。这篇美好生活的烟火乐章,暖心亦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