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时政·综合总第3122期 >2023-10-18编印

以工代赈汇动力 焕发乡村新活力
我区实施以工代赈项目 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挣钱
刊发日期:2023-10-1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丁宇鑫 通讯员 彭建翔
  我区高度重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扩就业、保民生、促经济、稳预期的作用,通过项目落地,带动群众就近务工,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今年以来,我区共实施7个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获市级以上专项资金支持2510万元,吸纳196名就近务工群众,发放劳务报酬679万元,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赚到“真金白银”。

基础水网工程利民惠民
  日前,铜车坝水库配套农村水利以工代赈项目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来自五桂镇的一大群农民工正忙于管道安装,在蓝天白云映衬下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最开始听说村里面在招工人,我想都没想就报了名。经过培训后,开始给村里安装饮水管道,不仅每个月能领6000多元工资,还把家乡群众的饮水问题解决了。”村民李红明利一边安装着管道,一边介绍道。
  据介绍,铜车坝水库工程为我区重点水源工程项目,总投资10.73亿,该工程建成后,总库容将达1137.2万立方米,年均供水量可达792万立方米,能够有力保障镇居民生活用水。水库工程配套有农村水利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090.03万元,使用以工代赈市级专项资金750万元,新建提水泵站共设置2座,配置7个水箱,安装供水主管道3条。
  “自项目开工以来,我们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作用,吸纳本地农民务工就业150人,发放劳务报酬230万元。目前通过‘培训+上岗’等方式,从施工安全、材料比例、管道热接技术等方面为就业群众开展培训,量身定制岗位,不少务工人员已经成为了‘熟练工’,切切实实地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以工代赈已成当地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区水利局工作人员林巳晶介绍。

以工代赈帮助群众家门口务工
  大佛街道把以工代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助力器”,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村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在文家村李家老院子施工现场,工人们虽满头大汗,但脸上洋溢着笑容。村民李秀碧是前来打工的本院落居民,她的工作是给泥瓦匠担水泥。“我以前在县城务小工,前两年活不多,现在在这里打工一天给180元,一个月能挣5000元左右,同时家里也照顾到了。”李秀碧脸上露处满意的笑容。
  文家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用于改善60余户村民的居住条件和交通条件,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该村石河堰清淤扩容项目则用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变,改变了本村280户800余村民靠天吃饭的局面,补齐了农村产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提高了村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目前,已完成22户院坝围墙修筑、1000余米石河堰清淤、2段拦河坝工程,同时,道路硬化的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预计在2024年1月底完工。

“加法效应”描绘城乡融合蓝图
  在梓潼街道李台村邓家院子,一大清早村民们就忙开了。不少农房外墙搭着施工作业脚手架,有的农房已“穿上新衣”,白墙黛瓦,简洁实用。
  据了解,村民们忙碌修葺的是“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梓潼街道“旭日东升”片区,该片区是我区着力打造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点,充分利用东升茶山、藏粮湖水库、“东升三宝”、接龙寨原始松林等优势资源,依托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擦亮“郊游潼南”的金字招牌。
  目前,李台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项目整治房屋及庭院30余户,修建生态停车场400平方米和公共卫生厕所1座,整治黑臭水体及沟渠120米,村民们的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近年来,我们把以工代赈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抓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区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刘红光表示,以工代赈不仅解决产业升级的问题,还帮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和致富,做到务工、顾家“两不误”。
  下一步,我区将把以工代赈作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抓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建设,同时积极在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扩大“赈”的基本面,持续探索以工代赈典型经验,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