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早起出门办事,路遇一处馄饨摊。木质的手推车上轻烟袅袅、安静无声,掩映在清晨的薄雾中,散发着亲切的烟火气。生于金陵、长于金陵的我,对小馄饨一直有着难以割舍的热爱,便当即泊车前往。
一对中年夫妇在摊边忙碌着,丈夫熟练地包着馄饨下锅,妻子则负责收拾和清洗碗筷。几张老旧的小方桌和矮凳散落于树丛下,褐色、木质,粗糙不平,上面还有些星星点点的小洞。但这丝毫未影响人们的兴致,不断有人起身离开、有人躬身落座。看得出来,还有不少人是这里的常客,他们一边与老板随意唠着家常,一边满足地吃着馄饨,那份悠闲自在就像在自己家中一样。
他家的馄饨按份量分为大碗、中碗、小碗,我点了一份中碗外加一个水煮鸡蛋,老板和蔼地问道,辣油要不要?我默契地点头应允。老板很快下好端来,汤汤水水一大碗,红色的辣油缓缓弥漫于清汤之上,与绿色的葱花相互辉映,同时撩拨着我的视觉与嗅觉。我忍不住拿起调羹先喝上一口汤,果然鲜美辣爽。
吃上馄饨方知,这家馄饨摊顾客盈门的原因。原来,这里的馄饨是那种皮薄肉少、本地人都很怀念的南京传统小馄饨。很多像我一样的中年南京人,都是自小吃着这种小馄饨长大。那个年代,生活不像现在这般富裕,包馄饨都只用筷子沾取一点点肉,再用一张馄饨皮裹住,煮熟后配上一碗加了佐料的汤水,
简单经济,既能饱腹,又能暖胃。虽没有多少肉,但却比吃肉还要香浓美味。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小馄饨开始渐渐“发胖”,里面的肉越来越多,个头也越来越大,这种改良也许会让小馄饨更具营养价值,但吃起来却失去了往昔纯正的味道。当皮薄肉少的小馄饨渐渐消失于市面,它反而在人们心中“活”了起来,成为大家在街头巷尾寻寻觅觅的美味佳肴。
同老板闲聊得知,他们之前曾经营馄饨店很多年,后来店面拆迁,就改为馄饨摊售卖。由于地处闹市,只能五点半出摊,九点收摊。但即便如此,客人仍络绎不绝,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网络时代,经过顾客们的传播分享,这儿竟也成了一家网红馄饨摊。老板说,年岁大了后精力不济,本想停了馄饨摊转做别的,但看到如此多的人爱吃,自己也乐享其中,便一直坚持出摊。说完,他慢悠悠地把一瓶用完的煤气罐挂在自行车后面,缓缓走向家中更换。他的背影沧桑、朴素、亲切,竟像极了儿时的父亲。
薄雾散去,晨光渐起。路上的行人逐渐多了起来,小小的馄饨摊也更加忙碌了。我不禁想,在街头各种饮食店比肩林立的今天,这路边的馄饨摊还如此备受欢迎,大致是因为,能从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小馄饨,更是人们心中那份割舍不去的家乡情结与对成长岁月的深情眷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