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朋俊指导村民管理葡萄。
何朋俊整理村上电子资料。
全媒体记者 王浪
初夏的严寨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幢幢农家小院,鳞次栉比,一幅幅描绘乡村文化的墙绘令人耳目一新。平坦整洁的道路、和谐幸福的邻里……昔日脏乱差的贫困村会变成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而高校毕业生何朋俊与严寨村共同成长向上,见证了它的变迁。
扎根乡村做接地气的“农民”
“陌生的环境,内心的孤独,以及农村生活的不同习惯,让我感到很不适应。但是我就犟、不服输,既然来到了这里,一定要为村里带来一些改变。”我区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何朋俊回忆起刚来严寨村时笑着说。
2018年,何朋俊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通过潼南“三百三千”人才计划引进到区林业局工作,入职半年后,何朋俊被派驻到宝龙镇严寨村扶贫。
2019年,恰逢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熟悉了解村里所有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他白天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晚上加班加点整理资料,不到两周的时间,他便把村里所有的贫困户都走访了一遍。
“才毕业的城里娃下村搞扶贫,无非是来基层逛一逛,镀镀金就走了。”何朋俊真情卖力地走访,却并未获得贫困户的认可,反而让他们觉得,这样的走访是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帮助他们得实惠。
“在受到群众质疑声后,我也开始反思,为什么会给群众留下这样的印象,要怎样才能真正让群众接受自己?”何朋俊向村里的老干部请教。
“有句话叫入乡随俗,黄胶鞋、草帽才是农民形象,你天天穿得太板正了,哪里像个村干部。”老前辈的一席话,让何朋俊恍然大悟,自己每天西装革履为了展示扶贫干部好形象,反而不受村民待见,产生了距离感。
于是何朋俊换掉了皮鞋、戴上了草帽,重新出发。
贫困户龙兰英身患残疾,不能做重活;唐素清家危房摇摇欲坠,急需改建;范小英家学生读书压力重,需要教育扶贫……何朋俊把收集到的真实情况,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然后再逐项找政策对他们精准帮扶。
“不管天晴落雨都在走访村民,走了一遍走两遍,大到整村发展思路,小到群众吃饭穿衣,走在路上见到谁都爱打声招呼,这个扶贫书记就是细心啊,有想法也有闯劲。”村民陈勤元对何朋俊竖起了大拇指。
扶贫工作干了一年下来,何朋俊皮肤黑了,文绉绉的说话方式也变得接地气了,俨然有了一副农民模样。
担当作为持续用力推动乡村振兴
年轻人想法多、有激情,这一特质在何朋俊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贫困户要想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还需拓宽增收渠道。”看着渐渐熟悉起来的严寨村,何朋俊马不停蹄地梳理出村民脱贫的计划来。
“脱贫不仅要‘输血’,还要‘造血’。‘造血’的重要方式是输送‘造血干细胞’,直接精准对接贫困户,为其提供资金、技术等,扶持其发展产业。”在何朋俊看来,除了让贫困户发展自己的产业,也要建立集体经济直接为入股贫困户及村民提供分红、为就业村民提供收入。
“沃柑、葡萄、应季蔬菜都很适合严寨村种植。”在产业发展集思广益的两委班子会上,林学专业出生的何朋俊,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植物习性,他认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经果林间种蔬菜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干就干,何朋俊与严寨村支两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1332.5万元,用于修建严寨村基础设施,建成育苗大棚1200㎡,新种植柚子、沃柑等经果2600亩,发展加工型辣椒500余亩,榨菜500余亩。利用助农电商平台,打造“严寨农家”品牌,利用现代媒介和单位合作帮销农产,直接带动严寨村394户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200万元以上。同时,累计为83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47万元、开展就业培训43次,培训800余人次。
“不少村民只懂得‘粪大水勤’传统的农业知识,我们专业人才的加入,带动了村民学习新本领。”何朋俊告诉记者,产业扶贫一套动作下来,不仅让村民收入快速提升,还带动村民学习新农技,靠技术自己发展产业。
如今,严寨村带动周边7个村共同发展集体经济,整村面貌焕然一新,严寨村贫困落后景象也一去不复返了。
“老辈子,天气热就少做一会儿,莫中暑了。”日前,与记者走在采访的路上,何朋俊见到村里人都会细心叮嘱几句。几年扶贫的历练,何朋俊已和村民十分熟络,群众都十分信任这位年轻的书记,相信他能够带领严寨村走得更远。
或许也正是因为百姓的信任和扎根基层的信念,脱贫攻坚结束后,何朋俊毅然选择了留在严寨村。
“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巨且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需要更多年轻力量参与,我们也需要在基层锤炼和成长。”谈到乡村振兴何朋俊底气十足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我们年轻人,要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作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在未来将持续开展党建引领,在产业、基础设施上发力,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