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民生总第1316期 >2022-07-15编印

清华大学毕业生张升平——
基层绽放青春建设美丽乡村
本报记者陈捷郑三清
刊发日期:2022-07-15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张升平和老百姓在基地安装灌溉系统。

张升平和老百姓在基地安装灌溉系统。

张升平指导老百姓修剪花椒枝。

张升平指导老百姓修剪花椒枝。


  

  “你看,我们的‘清华花椒’皮厚、色清,麻味纯正,确实不错吧!”双江镇金龙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姚传红向前来洽谈花椒采购的山东商人郭先生介绍。
  “清华花椒?不是九叶青吗?”郭先生一头雾水。
  原来,村里花椒种植技术来自一名叫张升平的清华大学毕业生,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张技术”,称他指导种植的花椒为“清华花椒”。
  7月的双江镇金龙社区,炙热的空气四散开来。山坡沟壑间,十几名工人正在花椒种植基地里有序劳作:有的手拿剪刀利落地修剪枝条,有的抡起锄头清理排水沟,有的在喷洒除草剂……
  “要从下往上修,每株保留30根左右的枝条就行了。只要前段的,主干上发的新芽都不要!”记者见到张升平时,他一边指导工人剪枝,一边叮嘱大家注意防暑。
  近段时间连续高温天气,工人们早上7点左右干到上午10点,张升平天天蹲在基地里,被晒得黝黑黝黑的。“花椒采摘后,行间枝条短,除草、清理排水沟干起来更方便,我们正利用这个时间段做好行间管理。”
  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张升平,是山东枣庄人。2020年初,作为本土人才引到双江镇金龙社区,被聘为全镇村集体联营企业重庆联耕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为双江镇万亩花椒基地提供技术服务。
  于他的学历背景而言,下乡种花椒的确是一个非专业方向的选择,需要更多勇气。“种花椒比考清华还难。”偶尔,张升平也会同身边人开玩笑。
  为了啃下花椒种植这块“硬骨头”,从山地开荒到农机化改造,再到选种、接苗、送苗、下苗,张升平骑着他红色的电瓶车穿梭在21个村社的小道里。
  白天钻花椒地里实地察看花椒长势,晚上回到住处在网上学习花椒种植技术,不断阅读各种专业书籍,自费参加各种农业培训,四处向专家请教。凭着一股超乎寻常的“钻”劲儿,张升平很快将自己磨练
  成了老百姓一遇到难题就想到 的“张 技术”。“他们叫我‘张技术’,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开心,这是对我能力和服务的认可。”
  双江镇管店村的刘英家里虽然有承包地,但多年来她一直都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从未干过农活。2020年,刘英家里的土地入股了集体花椒产业,她自己则用空闲时间跟着张升平学习起了剪枝掐叶、病虫害防治、喷施叶肥,成为了基地的管理者。
  “什么时候剪枝,剪枝摘叶的数目、高度是多少,什么时候打药,长了食心虫怎么办,只要问张技术,他统统可以帮忙解决!”刘英由衷地夸赞,“我要跟张技术好好学,把花椒种得越好,分红就越多!”
  “过去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花椒种植零星分散,大多靠天吃饭,花椒产业无法形成统一的科学生产标准。”双江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张升平及其团队的科学管理下,双江镇的花椒种植走上了统一规范、高品质发展之路。
  “今年是花椒第一年挂果,采摘鲜花椒50万斤左右,预计产值200余万元。明年、后年花椒产量还会翻倍增长。”张升平介绍,目前公司具备独立的初加工及冷藏设施,既可以销售鲜椒,也可以烘干后销售干花椒。“下一步,除了建设生产便道、灌排系统以外,还将加强花椒产业的‘三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花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张技术,灌排系统的材料运过来了,你过来看看怎么布管?”放下电话,张升平骑着红色的小电瓶车,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基地的另一个山头……
  去年,张升平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他已经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种花椒两年多来,和村民一起见证双江镇的山地变成了椒园。”张升平说,“田间地头,大有可为,我要把青春留在田间地头,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