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双坝蔬菜基地。王华侨摄
区第十四次党代会“1356”总体部署提出,建设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区。我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自然条件良好,发展现代农业优势独特,建成规模化种养基地1600余个,种养殖面积176万亩,产业基础良好。如何立足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国家级农业“金字招牌”作用,不断挖掘潜力、厚植优势、彰显特色,推动潼南由“农业大区”变为“农业强区”。2月15日,在区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我区部分重点镇街、部门、企业围绕产业培育、平台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种业科技、农村致富等方面进行了发言,本报对发言要点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区农业农村委主任胡广建
下好三个“功夫”实现集群成链发展
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上下功夫。一是优品种。引进培强“中一”“三千”“岳麓山”等种业龙头,加快推进油菜制种大区、区域性蔬菜良种繁育基地、柠檬种质资源库建设。做好罗盘山黑猪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二是提品质。开展有机肥推广示范2万亩,化肥农药用量同比减少0.3%以上。建立健全产业全链条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优质化率达到98%以上。三强品牌。新增“两品一标”10个,争创“潼南柠檬”地理标志产品,支持优质农产品入驻区域公用品牌“潼南绿”“潼南柠檬”和市级区域公用品牌“巴味渝珍”。四是推动标准化生产。制定潼南柠檬地方标准,建成1万亩柠檬、2万亩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成蔬菜标准园20个。
在特色产业延链、强链上下功夫。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建设国际食品加工园和崇龛、塘坝2个镇级初加工园,新建5个柠檬、蔬菜等产地初加工基地,引进培育初深加工企业5家以上,全年加工产值增加10%以上。二是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建设冻库、分选线等冷链仓储设施。建成“潼南绿”城市配送中心。三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启动建设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潼南研究院、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潼南研究院。在太安、崇龛、柏梓等镇打造3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推进大佛坝农业科技现代化展示基地建设。四是大力发展共享经济。全年建设产品定制型、投资回报型、周末互动型共享农场20个、“一房一院一地”共享农庄200个。
在特色产业发展支持措施上下功夫。一是积极对上争取。全年对上争取项目资金4亿以上,助推特色产业发展和双百亿集群建设。二是实施好产业建设项目。把建设蔬菜、柠檬双百亿产业集群,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施一镇一园建设等作为农业项目资金倾斜安排的重点方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重点投入到种业提升、基地建设、冷链加工、科技创新、品牌营销等集群建设环节。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快在谈的中冶赛迪、多利农庄、詹姆斯佑等企业项目落地。
区农投集团董事长徐郑
盯紧目标任务强力推进五个平台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平台建设。立足专业优势积极为科研平台提供各项保障,对已培育的科研平台,按照合作协议对标对表推进年度任务,推动种子种苗、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生物工程、食品加工、冷链保鲜等方面取得科技进步,力争潼南农业在重庆市科技进步奖实现“零突破”。
聚焦种业振兴,推进成渝地区制种基地平台建设。重点关注制种育种,开展脱毒种苗定向培养、濒危植物培育、植物基因组测序、植物基因蛋白质表达等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将种子种苗打造为潼南农业的新名片。
擦亮金字招牌,推进优质农产品供应链平台建设。一是建设火锅产业集配式中央厨房。二是加大主城机关事业单位食堂、学校食堂、超市的生鲜配送力度,年销售不低于2000万元。扶持集体经济组织开展订单农业。三是在猪肉、柠檬等大宗贸易的基础上,启动牛肉大宗贸易,年销售额稳定在3亿元。四是提档营销“潼南绿”品牌。通过科学、有序的商业宣传,让“潼南绿”叫响成渝。
围绕链条招商,推进国际农产品加工园平台建设。一是招引一批高质量项目,完成区级任务到位资金10亿元,签约资金80亿元,培育壮大酱腌菜产业。二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鼓励金融机构优化创新金融产品,解决招商落地企业融资需求。三是完成崇龛初加工园一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柠檬销售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入驻,培育壮大镇域经济。
对标示范引领,推进农文旅养城乡融合平台建设。一是叫响“周末到潼南”营销品牌。二是做实“我在潼南有块地”共享农场。加强与京东农场等平台合作,形成村域农业资源开发、经营模式,吸引市民通过共享农场的方式投资潼南、关注潼南。三是深挖农耕文化。利用农业科技园区现有农业资源,发扬传统文化,培育儿童体验、科普教育市场。四是精心筹办相关节会。精心打造“假日经济”,持续办好“国际柠檬节”“小龙虾节”等乡村旅游活动。
大佛街道办事处主任陈浮
发挥特色优势 奋力打造“强靓美”新农城
坚持规划引领,预先留足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完善大佛坝片区整体规划,科学划定生产生活区、农业休闲体验区、观光旅游消费区等功能区。加强统筹调度,梳理城市建设用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坚持基础先行,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合理布局交通、市政、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配套设施,优化现有生产道路及水电气讯网管布局,建设立足生产生活、休闲采摘、旅游观光需求的道路,打造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有序推进医院、学校、总部经济中心、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坚持产业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利用平坦的地理条件和优质的土壤资源,以农业科技为支撑,集中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营造“城市田园、田园城市”美好意境。大力发展共享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推广土地小规模流转和代种服务,引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坚持点面结合,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名片。年内启动“1+7+10”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院落和点位进行集中改造,对示范段农房进行点状改造,集中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一年四季蔬果鲜花、田坝凼里摸鱼捞虾、院坝屋角推磨打粑、休闲康养民宿农家”的丰富业态。
坚持培育新风,持续扮靓农村人居环境。以院落为单位,推行院管会、乡村议事堂、人居环境红黑榜、文明积分兑换等措施。同步开展垃圾分类、农村改厕、排危除险、“五清理一活动”等专项工作,构建优美的人居环境,内外兼修打造气质乡村。
古溪镇党委书记蒋俊
“四个坚持”推进特色产业振兴
坚持因地制宜,绘好产业图谱。围绕25平方公里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核心区,重点打造万亩佛手为主的中药材、柠檬以及特色经果产业,同步推行种养结合、种养循环的现代畜牧业。围绕镇域内4条交通干线,主要发展佛手产业,以柑橘、冬枣、脆李为主的精品采摘,花椒和山地蔬菜产业、柠檬产业,与龙形镇串联形成产业走廊。
坚持量质并举,适度扩大规模。实施5500亩高标准农田整治,加快推进正大集团200万羽智能化蛋鸡项目。做大佛手、柠檬等主导产业规模,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佛手基地。鼓励各村流转土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年新增产业基地3000亩以上,新引进农业企业5家以上,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1家。
坚持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做好中小企业园建设前期工作,积极协调区级部门完成土地规划调整,启动农产品初精加工招商策划。支持九吉农业、地旺农业开发佛手酒等系列产品,推动双亿农业柠檬气调保鲜库建设。在用好现有10个加工厂房基础上,今年再新建2个,实现1000亩以上产业基地加工覆盖率达90%以上。启动牛草湾生态旅游项目。深度挖掘佛手产业文化,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举办首届佛手文化节。
坚持科技创新,建立品牌优势。完成潼翔农业、青源庄等基地智能化建设2000亩以上。做好正邦集团5000头种猪项目年产5万吨有机肥推广使用,启动建设正大集团蛋鸡项目配套年产2万吨有机肥厂,支持古溪商会发展1000亩“稻—螺—鱼”综合种养项目。推进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协作,创建佛手、柠檬科普示范基地。大力培育品牌产品,全年创建绿色产品2个以上,力争认证“潼南佛手”国家地理标志。
太安镇党委书记郑春林
靶向施策 精准发力 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突出核心抓示范。重点打造以罐坝村、蛇形村、鱼溅村3个村为主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确保示范片建出真效果、实效益,以点扩面,在全区形成新样板、新示范。
突出重点抓落实。全年实现户厕改造200户,建设乡村旅游厕所1座;建设完成投资2800万的罐坝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工程,全面完成27家规模水产养殖场尾水治理设施建设;投入120万元用于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创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村1个、区级垃圾分类示范村2个;实施国土绿化农村“四旁”植树15亩,安装庭院路灯30盏,力争创建1个市级美丽宜居乡村。
突出难点抓攻坚。深入开展清脏治乱攻坚行动、村庄清洁攻坚行动,全面清理、彻底解决农村无人居住“废旧房”、墙上“牛皮癣”、田间地头“废弃物”、村内杆线形成的“空中蜘蛛网”等环境顽疾问题。
突出主体抓带动。利用13支环境整治小分队常态化入户走访宣传,深入开展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兑换等活动,强化人民群众主体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内生动力。
重庆市中一种业集团董事长钟世良
提升现代种业创新力 打造全市制种和良种繁育高度
一是深化区企合作。我们已在县企共建研发中心支持良种创新、新品种繁育基地、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培育引领型、突破性大品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将深化区企合作,强基础、重共建,共同争取国家油莱制种大县和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二是强化技术转化应用。我们建有杂交水稻育种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耐热杂交水稻研发基地(垫江)、国家级水稻原种扩繁基地等多个平台,建有国家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库、种子加工中心。将在潼南开展联合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开展良种创新、培育突破性品种。
三是共建示范基地。在潼南发展“万亩”油莱制种基地,支持、配合潼南争取国家油菜制种大区建设,打造潼南万亩油菜良种繁育制种高地,以油菜制种产业为抓手,做强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重庆稻梦空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文强
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一是精耕种养模式。继续做优稻虾、稻蟹等生态种养基地,在稳面积基础上换品种、增产量、提质量,力争为当地老百姓增收100万元以上。
二是抓牢销售渠道。用好网络平台将老百姓的土鸡、土鸭等优质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力争为老百姓增收500万元以上。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食堂合作,今年计划为20家单位食堂配送食材,直接带动50人就业。
三是拓展基地业务。围绕“周末到潼南”目标,修建新接待中心、观光便道,吸引都市人群到基地认养稻田,体验插秧、钓鱼钓虾、采果摘菜等“接地气”的农事活动,力争年接待5000人次用餐,增加用工150人,带动当地及周边农产品销售和特色民宿发展,实现老百姓增收100万元以上。
四是强化引领示范。打造成高素质农民、青年农场主、农村致富带头人等乡村振兴培训基地,学校农耕体验、社会实践基地,力争实现年培训6000人次,直接带动100户创业、间接带动500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