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1089期 >2021-09-08编印

妙剪绘童梦 非遗代代传
——记2021年度潼南十佳教师陈友印
刊发日期:2021-09-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友印和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

陈友印和孩子们展示剪纸作品。

陈友印耐心教导学生剪纸。

陈友印耐心教导学生剪纸。


  

全媒体记者 印茜 赵晨城
  陈友印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促进会剪纸委员会会员,也是育才小学专职剪纸教师、高级美术教师,擅长书法、美术、剪纸、雕刻。从1984年至今,陈友印苦练书法、绘画和剪纸,多年来从未间断。多次参加国家级、市级剪纸大赛并获奖,其辅导的学生也多次获得各级大奖。


  9月6日,在育才小学的教室里,陈友印正带着孩子们学习剪纸,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随着指缝之间的行云流水,一幅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在学校展览室,还有很多精美的剪纸作品,这些形神兼备、玲珑精巧的作品,都出自陈友印和他的学生之手。

为人师者的传承

  “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先生笔下对剪纸艺术的赞许。剪纸是一项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强烈而又鲜活的生命力。作为这项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更作为一名教师,陈友印近乎三分之一的人生都专注在这一件事上,只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剪纸艺术,让它得以传承。
  “刚开始剪纸时还没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甚至会感觉有些枯燥,但我坚持下来以后发现,苦中作乐也挺有意思的。再到后来,作品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我的教学喜欢上剪纸,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陈友印说道,中华文化是一个宝库,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瑰宝,而剪纸这项民间艺术已存在千年,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承载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扬。
  像陈友印的民间剪纸艺人越来越少,想要将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剪纸的队伍当中来。为了实现更好地教学,他一直在不断地摸索学习,以剪为主,构图疏密有致,刀法稳准巧,致力将剪纸这门技艺做精做细。花鸟虫鱼、人生百态,只要他所能看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将传统的剪纸技艺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地红色文化相结合,让剪纸更赋有内涵和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受到他的影响,撒播下传承的“种子”已悄然在孩子们心底萌了芽。
  “我以前没有接触剪纸的时候一点兴趣都没有,觉得它过程又很繁琐复杂,但是自从上了剪纸课,真正开始学习这门传统技艺的时候,就慢慢发现了它其中的乐趣,不懂的地方陈老师也会很耐心仔细地教导,现在剪纸课成了每周我最期待的课程。”育才小学六年级五班的学生赖俊宜高兴地向我们展示他刚刚剪好的作品,“这是今天课上陈老师教我们剪的蝴蝶,以后我也要像陈老师一样,剪出像‘闇公故居’和‘大佛寺’等反映我们本地文化的剪纸作品,让别人更好地了解我们潼南和中国的传统文化。”
  据悉,陈友印多次作为主讲培训全区美术教师,牵头把育才小学打造为区级、市级剪纸艺术特色学校。在各项比赛中,他辅导的剪纸作品总是“满载而归”,奖状、荣誉证书堆满了剪纸教室的“光荣架”。同时,他自己的剪纸作品更是获奖无数,曾获得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剪纸类金奖,入选中国第七届剪纸艺术节优秀作品展并被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还获得了“天禾杯”全国剪纸艺术名家邀请赛入围奖,北京-渭南全国抗疫剪纸大赛作品在五省展出并被收藏,另获市区级奖项50余次。一项项成绩,正是源于他手握剪刀的日积月累,也是双手布满老茧的坚持不懈。
  剪纸艺术沉淀着纯朴的文化内涵,30多年的专注与热爱,让剪纸艺术成了陈友印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潼南的剪纸艺术也正因有陈友印这样的民间艺人的坚守,才得以延续、保存、传承。他希望自己的教学能影响到更多的学生,让剪纸艺术在潼南开花结果,甚至辐射得更远,培养出更多的剪纸人才,使这门跃然纸上的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民间艺人的坚守

  “我从事剪纸已经有30多年,1984年我在潼南县师范学校学剪纸,但当时并未从事剪纸事业,而是担任小学语文老师和美术老师,但在业余时间,我一直坚持剪纸,直到2012年才当起了专职剪纸老师。”已年过五旬的陈友印微笑着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剪纸这门艺术,非常考究,想要创作出一幅好作品,很费功夫,一幅好的剪纸作品要做到寓意要深刻,构图要巧妙,描画要生动,剪刻要精细,既要继承传统,还要有所创新。”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剪纸艺术,陈友印想到了剪“清明上河图”。
  “因为很多人没见过清明上河的的全部,而是只看了一部分,如果我全部剪下来,他们就能够看到了,而且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想法,陈友印马上开剪,在搜索了原版图后,他就开始在红宣纸上画样。
  “因为原版是5米多,我第一次剪,就想放大点,毕竟一些细节放大些好剪。”因为怕剪不好,首版剪纸的准备特意比“清明上河图”长了两米。于是他便按照70~80厘米一张纸的规格,将“清明上河图”画在了十张红色纸上,把大致的轮廓剪出来后,细节地方还需要用刻刀来刻,这是一项考验耐心和技术的手工艺术,如果一个晃神不小心,就有可能刻坏。
  陈友印向我们介绍,特别是在刻人物表情时,生怕刻坏了,或者是各个人物刻成一样的了,所以每一刀刻下去,都很谨慎。但即便是再小心,也有刻坏的时候,有时候刻断了,会再用红宣纸补上去,待一张张刻好后,陈友印又仔细的把它们拼接起来。就这样,花了一年多时间,陈友印首版剪纸“清明上河图”完成了。
  剪纸越小,越考验功夫。有了7米版的“清明上河图”,陈友印又挑战起5米长的原版“清明上河图”,在5米版的版图上,陈友印刻得更仔细了,“有时候刻一 刀前,要想好久。”他说,虽说尺寸比首版小了两米,但这版和原版一样大小的“清明上河图”仍花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如今,这幅完整的清明上河图剪纸艺术就展列在学校操场的墙壁上,让看到作品的老师同学无不拍手称赞。
  想要创作出一幅优秀的剪纸作品,除了练就一身熟练的剪纸手艺,更需要对历史、对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考究。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陈友印还和学校老师一起,在查阅党史资料后,用100幅剪纸艺术反映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守初心的精神风貌,营造了全校团结奋进、开创新局面的浓厚氛围,更为学校的党史学习教育、廉政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
  “你们看,这第一幅就是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除了党旗外,背后是当时在上海的会址......”记者一边听着介绍一边欣赏着这些剪纸作品,一幅幅主题鲜明、构图巧妙、线条流畅、形象逼真的剪纸艺术让人叹为观止,这些作品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史中的重要历史时刻、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再现。当问起创作初衷时,他露出一脸幸福:“共产党让我们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我就特别想用这门传统技艺,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恩。”一把剪刀一张纸,他把爱党、敬党、颂党之情融入作品之中,用指尖上的艺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