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1022期 >2021-06-16编印

杨邛:用实干担当筑牢群众安全的“防洪堤”
全媒体记者 徐明鸣
刊发日期:2021-06-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杨邛整理工作资料。

杨邛整理工作资料。


  

开栏的话
  红船领航,搏风击浪。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一面鲜红的党旗,让全部的力量为之凝聚;一面鲜红的党旗,让崛起的梦想不再遥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本报决定开设《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题专栏,同时开设“我是共产党员—战贫有我”、“我是共产党员—战疫有我”、“我是共产党员—战洪有我”、我是共产党员—乡村振兴有我、“我是共产党员—创新有我”等子栏目,展现各行各业党员和基层党组织风采,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开新局、奋进新征程。


  “还有人吗?赶快撤离,洪水马上就要来了!”杨邛拿着喇叭边走边喊,这是他第三次进村组织群众撤离。面对洪灾“天降”,如何确保小区每一户住户的安全,成为当时最紧迫的任务。
  2020年8月,受涪江上游持续强降雨和电站水库泄洪影响,潼南区连续经历“8·12”“8· 16”两次涪江过境洪峰。面对突如其来的严峻汛情,大佛街道卫星社区第一书记杨邛冲锋在前、凝聚人心,从组织群众撤离到灾后生产生活恢复,他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描绘出一幕幕携手同心保卫家园的动人画面。
  为了和洪水争分夺秒,提高转移效率,杨邛和社区党员干部采用“一户一户清”的办法,挨家挨户组织群众撤离。“当时情况很紧急,洪峰来临前的40分钟,在一座小楼上我们发现还有10多名群众不肯疏散。”杨邛心里焦急万分。为了赶在洪峰来临前让群众安全疏散,他一次次耐心地跟群众们做思想工作。
  “水涨不涨得到这么高哦,我看不一定!”在跟群众沟通的过程当中,杨邛发现部分群众仍抱着侥幸心理,认为水势不会涨到2楼,于是不愿撤离。“张大爷,这座砖房已经成为危房,在水中浸泡时间长了,很有可能存在坍塌的危险性。”听到杨邛这番话,平日倔脾气的张大爷感到有些后怕,当即在杨邛和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安全疏散到了安置地点。经过数个小时的工作,卫星社区22户76人全部平安转移到安置点。
  洪峰过境时,水势猛涨,有的路面积水近2米深,卫星社区沿河街道沦为一片菏泽。“洪峰来时,水势上涨的很厉害,幸亏我们在洪水来临之前就已经把群众全部疏散到安置点了。”杨邛说,在洪峰过境的那段期间,他几夜都不敢合眼,每时每刻都做好防汛抗洪的准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保障作为抗洪抢险中重要的一环,也是一线士气和战斗力的基础。担任后勤保障组组长的杨邛,组织以干部为核心,以党员为先锋,调配人员参与汛情预警巡察、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保障转运受灾群众基本生活资料、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洪水退却后,他又积极组织干部对受灾区域进行清理消毒,尽快恢复大家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先后保障了抗洪干部、受灾群众数百人次的饮食、物资等需求,做到了后勤无虞。
  “作为一名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越是在这样的危急关头,党员干部就是群众面前最坚固的‘防洪堤’。”杨邛坚定的说道,像他这样的党员干部还有很多,他们在灾情最危重的地方、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一面面高高飘扬的党旗、一个个冲锋在前的党员,在风雨中筑起一道道堤坝,凝聚起了抗洪抢险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