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928期 >2021-02-01编印

蒋玉娟的扶贫故事:
扎根一线,扶真贫真扶贫
刊发日期:2021-02-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陶祖贵家的房屋被修葺一新。

陶祖贵家的房屋被修葺一新。


  

全媒体记者 郑三清 通讯员 杨义刚

  “扶贫岗位虽很普通,扶贫使命却很光荣,必须尽己所能,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蒋玉娟时刻提醒自己。
  2018年6月,民进会员,区审计局审计中心主任蒋玉娟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身份:重庆市潼南区寿桥镇碉楼社区扶贫驻村干部。

用真心感染助贫困群众面貌焕然一新
  75岁的陶祖贵是碉楼社区的一名特困人员,无妻无儿女。家里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低保,只能维持米、油、盐之类的基本生活开支。
  蒋玉娟第一次到陶祖贵家了解情况时,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幅场景:一间占地40平方米的小青瓦房,主体结构尚好,屋顶却年久失修,屋内泥地面返潮严重,吃住一体,家具家电甚少,几块木板一搭便是床。
  “我一定要从思想上开导他,习惯上纠正他,生活上帮助他。”蒋玉娟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心里一阵酸楚。走出陶祖贵家后,她立即打电话向驻村第一书记作了汇报。当天,驻村组和社区居委会便召开会议讨论了陶祖贵家的具体情况,拟定了争取农房整治提升政策、帮助购置家具等个性化帮扶措施,从思想上、习惯上、生活上予以帮扶。确定好帮扶措施后,蒋玉娟一边动员陶祖贵进行农房改造,一边到寿桥镇政府争取农房改造政策。同时,与陶祖贵一起到镇上购置家具,并在临近的小渡镇一家企业给陶祖贵找了一份物资看管员的工作,每月有1000元的收入。至此,陶祖贵的经济状况也在慢慢地改善。
  在帮助陶祖贵翻新房子期间,蒋玉娟还时常上门做其思想工作,以他身边的朋友、邻居为例,摆事实讲道理,激发他做事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蒋玉娟的不懈努力下,陶祖贵深刻地认识到只有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才能实现脱贫的梦想。
  一个月后,房屋屋顶被修葺一新,泥土地面浇上了混凝土,旁边还建起了厨房和卫生间,装满米和油的米缸油缸整齐地摆放在厨房,陶祖贵也如愿地住进了干净整洁、功能齐全的房屋。陶祖贵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衣着干净整洁,脸上洋溢着热情灿烂的笑容。看着这幅暖心场景,蒋玉娟的幸福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她知道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自己对陶祖贵的期盼都已朝着向好的方向发展。

用真情打动让贫困群众内心无限温暖
  在蒋玉娟的备忘录里记着一个特殊的名字——傅应梅,是她结对帮扶对象熊良超的母亲。
  在与熊良超的交谈中,得知傅应梅今年89岁,正好和自己一天生日,于是蒋玉娟便计划着要给老太太过一个别样的生日。
  农历10月25日,晴空万里,蒋玉娟和几个同事提着生日蛋糕,来到老太太家过生日。老太太收到生日蛋糕时开心极了,满怀感激地说道:“我这么大年龄了,从来没有和生日同天的人一起过生日,我一定要好好爱惜身体,好好的过日子,不辜负你们的期望。”听了老人朴实的话语,蒋玉娟的心里就好像被冬日的阳光照耀了一般,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
  “虽然给老太太过生日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但对于贫困群众而言,诸如此类的行动却如同一缕缕阳光照进了他们内心,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温暖。”蒋玉娟感慨道,在帮扶熊良超一家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真情的力量,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用真情才能赢得真心,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用真诚沟通促贫困群众解难题
  扶贫工作艰苦,任务繁重,但是蒋玉娟从不放弃。她时常进村入户、早出晚归,为贫困群众制定帮扶措施、脱贫计划。当遇到部分群众不愿配合工作时,她也会因为精神上受到挫折,思想上受到打击而灰心丧气。但她转念想到那一户户贫困的家庭,一声声质朴的话语……她又信心满满,浑身充满了干劲。
  在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时候,蒋玉娟通过不懈努力为帮扶对象争取到了政策项目。临近实施时,其中一户却临时变卦,还提出了其它不合理要求,蒋玉娟上门去做协调工作也吃了闭门羹。蒋玉娟想起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多次去政府要政策找项目,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却得到这样的结果,她深感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暗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感觉就像是喝下了一大口烈酒,一股辛辣味直冲脑门。”但从不轻言放弃的她决定再次登门做工作,更加耐心倾听群众心声,多方面分析政策带来的好处和长远的利益。最终,这户贫困户也回心转意,并主动投入到集体经济项目发展中,家庭收入逐年提高。
  “工作中不仅要耐心细致地给贫困群众讲解政策,还要认真倾听贫困群众的真实想法,只有贫困群众把内心的困难和诉求说出来,我们才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到帮扶措施的切入点,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效。”在扶贫工作中,蒋玉娟也深感与群众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回顾两年多的扶贫工作,一次次敞开心扉的交流,一趟趟爬坡过坎的走访,一件件成功解决的难事,都终身难忘。未来,将一如既往地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之中,不断在平凡的道路上收获更多。”蒋玉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