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策划总第1160期 >2021-12-14编印

我区持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刊发日期:2021-12-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整治后的花岩坡地。

整治后的花岩坡地。

龙形镇水口村坡耕地蓄水池。

龙形镇水口村坡耕地蓄水池。

开展水土保持科普竞赛。

开展水土保持科普竞赛。

丘陵地形整治后种上了经果林。

丘陵地形整治后种上了经果林。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生态优先,着眼改善民生,依法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推动水土保持宣传见实效,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十三五”期间,全区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共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76.88平方公里。


水保工程 群众致富
  “现在我们的柠檬发展得红红火火,一亩地的收入是从前的四五倍,幸福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近日,记者在龙形镇水口社区遇到了居民唐林森,他高兴地讲述山村的幸福生活。
  “我们村主要是坡耕地,之前主要种红薯、玉米,只能靠天吃饭。用老话说就是小雨不解旱,大雨水土不保,土跟水走,肥随水流,辛辛苦苦一年下来每亩地最多收入五六百元。”唐林森说,2018年,进行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后,社区里的土地平整了,不听话的雨水变得服服帖帖,有的进了沟渠,有的聚到蓄水池,天旱时浇地就有水用了。社区里还发展了柠檬种植,目前每亩的收入近3000元。
  水口社区以山地丘陵为主,特殊的地貌致使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2018年开始,社区持续推进水土保持工作,以坡耕地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抓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在规划前,我们做了大量的专项调查,规划设计了完整、有效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和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综合开发体系。”龙形镇镇长钱兵说,结合实际情况,此次坡耕地综合治理进行了坡改梯治理,还配套了田间道路,修建排水沟等农业基础设施。
  现如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内水土流失明显减少,田地平整,土坎整齐牢固,沟道错落有序,集水蓄水建筑物齐备,交通便利。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我区在坡耕地综合治理工程中,全力推进股权化改革机制创新治理模式,引进理念新、实力强、干劲足的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治理,将项目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紧密结合,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盈利的共赢,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据统计,坡耕地项目治理主要以发展种植柠檬和枳壳、柑橘、花椒等经果林特色产业为主,全区约5000余名群众直接或间接受益,人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参与股改财政资金约580万元,目前分红金额已达57.9万元。水土保持建设“治理一片,致富一方”的良好效益正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动力。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在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时,同步着力考虑产业发展,以乡村民宿、乡村风光游览、山地越野、稻田抓鱼、经果采摘、认种认养等多项目的沉浸式、体验式乡村生态旅游,壮大“潼南花椒”“潼南蚕丝”“潼南桑葚”和“五大金花”本土品牌,发挥项目带动乡村振兴最佳效益。规划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建成成渝经济圈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遂潼涪江生态绿色走廊水土保持与河道健康综合监测站,完善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涪江两岸的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特征进行监测,及时准确掌握水土流失状况与水土保持建设成效等监测信息,有效提高水土保持监测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为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和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决策等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支撑。

严格执法 全面宣传
  近年来,我区深入贯彻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将监管保护贯穿于水土保持全过程,重点加强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建立水土保持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按照统一安排,对242个扰动图斑进行了现场复核,对36个疑似违法违规项目逐一进行了核查,对确认的违法违规项目进行了查处。
  “十三五”期间,特别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颁布实施后,区水利局建立多部门联动水保监督执法模式,组成水土保持执法检查组,对区内生产建设项目进行执法检查。检查组深入项目建设现场,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勘查,对个别项目临时防护措施落实不力,监理、监测工作不能及时开展,提出了整改意见。同时,下发水土保持行政责令整改通知书,责令项目责任单位限期整改落实。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完成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160个,检查次数85次,下发整改通知书65份,下发水行政告知书80份。2021年完成监督检查生产建设项目30个,检查次数35次,下发整改通知书26份,下发水行政告知书30份,有力推动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
  除了加强执法监督,水土保持也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向广大群众进行水土保持宣传显得尤为重要。“十三五”以来,区水利局开展手抄报比赛、水土保持法知识竞赛活动15次,聘请高校教授进党校授课10次,累计发放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宣传手册10万余份、宣传单5万余份,环保手提宣传袋2万余个。
  当前,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的颁布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和《全市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制订出台,赋予了潼南水土保持工作新的使命、新的追求。水利部门将努力构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让“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同在。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加大生产建设项目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持续以“未批先建”、“未批先弃”、“未验先投”、不依法履行水土流失治理义务为重点,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对违法行为坚决说“不”,形成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态势,为建设美丽生态潼南提供保障。

建章立制 精准治理
  2019年,区政府发布《潼南区水土保持规划(20182030年)》文件,以此为蓝本,区水利局印发《潼南区(2021-202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作为指导水土保持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将15个镇(街道)划为区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幅员面积495.2平方公里,重点治理面积182.50平方公里。其中3个镇(街道)划为区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幅员面积173.44平方公里,重点预防面积55.49平方公里,为进一步抓好水土流失治理明确了方向。
  建章立制的同时,监管手段也在迅速进步。“过去,我们只能采取现场抽查、听取汇报、重点检查的监管方式,不仅监管难以做到全覆盖、精细化,也很难做到及时。各地上下级之间、监管方与各责任方之间信息难以共享。总之,监管效率很低。”区水利局副局长黄志远介绍,现在我们采用的是‘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和水土保持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
  所谓“天地一体化”,就是指综合应用卫星或航空遥感(RS)、GIS、GPS、无人机、移动通信、快速测绘、互联网、智能终端、多媒体等多种技术,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以及相应的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分析、应用。我区的“天地一体化”动态监管从2018年开始推行,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卫星遥感、无人机、智能终端等新型监控手段为基础的监管模式。
  借助由水利部、市水利局免费提供的卫星影像,目前我区已经能够对地表扰动实现实时监管,各地一旦有项目未批先建,可以第一时间发现。现如今,我区已逐步实现23个镇(街道)“天地一体化”监管全覆盖。
  “守住水土就是守住金山银山,多年水土治理建设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调整了土地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站在新的起点,潼南水利人将继续努力,不断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让潼南大地更加秀美动人。”区水利局局长代正旭说。

全媒体记者 唐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