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1160期 >2021-12-14编印

决 战 决 胜 脱 贫 攻 坚
刊发日期:2021-12-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塘坝镇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桑葚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约摄影张斌

塘坝镇金山村因地制宜发展桑葚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特约摄影张斌


  

全媒体记者 刘莉 刘文静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百姓对“小康”的朴素理解和追求。脱贫攻坚战以来,全区上下卯足干劲,聚力脱贫奔小康,交出了一份靓丽的答卷。
  五年攻坚路,是潼南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在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清零的基础上,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全力打造乡土特色风貌美、人文和谐风尚美、业新民富生活美的新乡村,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干群合力脱贫攻坚硕果满枝
  初冬时节,走进潼南各个村社,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柏梓镇小岭村的柠檬挂满枝头,宝龙镇换沟村的柚子饱满晶莹,别口镇科郎村的沃柑橘香四溢,双坝蔬菜基地的白萝卜白白胖胖,农户们或采摘、或加工、或搬运,呈现出一片收获的“忙碌”景象。一村一产业,解决了潼南农民的烦心事,为产业发展开辟了“丰收赛道”。
  宝龙镇严寨村由于贫困户致贫原因复杂、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曾是区级深度贫困村。“我们村现在不得了,柚子、沃柑、辣椒、榨菜……样样都发展得很好,村里还经常组织我们学习农业技术,种好了还不愁销路。”村民杨明笑呵呵得说,村里人土地入股集体经济,又自己发展种植,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据悉,近年来,严寨村大力发展适宜当地土质条件的蔬菜种植,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村民增收致富。2020年,种植辣椒实现年产量40余吨,销售收入18万元,村集体净收益10万元,同时,还以保底价回收的方式,利用电商平台为394户农户销售农特产品186万元,全村人均纯收达到15996元,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变。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严寨村只是潼南产业兴农的一个小小缩影。五年来,我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完善产业到户扶持政策、加强产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建立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围绕粮油、蔬菜、特色经果、柠檬、中药材、渔业、生猪七大扶贫主导产业,打造国际柠檬之都、中国西部绿色菜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在走深走实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农业成为了有奔头的产业,潼南探索出“城市资本+产业”扶贫新模式,通过城市资本下乡,充分唤醒各类生产要素,有效激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三资”潜能,有力推动产业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持续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众人拾柴火焰高。以柠檬为例,在全社会参与扶贫的热情下及资本的带动下,小小的酸果发展成为产值30多亿的“大产业”,柠檬种植面积32万亩,柠檬产量28万吨,产值32.6亿元,加工企业达到120余家,带动全区11个镇街93村5万余农户增收致富,成功创建“潼南柠檬”地理标志商标,获评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推动了乡村振兴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精准施策开对“药方”拔穷根
  “现在我们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用水有保障,生病有医保,孩子读书也不愁,日子过得很舒服。”这几年生活质量蒸蒸日上,新胜镇三星村的村民陈旭东不禁感慨。
  “两不愁三保障”关系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我区始终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最紧迫的任务,贯彻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扶贫必扶智,教育要先行。我区严格按照“发展教育脱贫一批”要求,对贫困学生全程资助、全员覆盖,应助尽助。2016年以来,我区全面落实各项教育扶贫政策, (下转2版)(紧接1版)投入4.99亿元资助83.88万人次贫困学生,保障了贫困学生上学路上一个不少。持续加大“两类学校”建设力度,实施强校结对弱校帮扶工作,倾斜配置优秀教师资源,确保老百姓子女在家门口有“好学”上。
  因病致贫是脱贫攻坚的“拦路虎”。我区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综合利用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扶贫医疗救助、精准脱贫保险等手段,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医保待遇倾斜政策,投资1406.89万元为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精准脱贫保险,医保参保率达100%。
  让贫困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也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区紧盯住房安全问题,对符合危房改造政策的全部列入改造计划应改尽改,2015年以来,共实施农村CD级危房改造10468户,落实补助资金2.1亿元,解决近3万农村贫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
  同时,全面提升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水平,增强用水保障能力。累计投入资金6700余万元,建成供水工程3304处,整治山坪塘4333口,分散式打井工程3251处,有效解决912户3250人建卡贫困户饮水问题。
  另外,聚焦建卡贫困户中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人口,及时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全区累计实施低保兜底扶贫2614户5077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2.13万人次,救助金额2839.3万元,确保了“吃穿不愁”。
  兜底保障工作涉及面广、工程量大、任务艰巨,我区通过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严格执行“双组长制”和“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落实区级领导、区级部门包帮镇街和贫困村,全区派出50支驻村工作队,5306名各级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帮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扶贫工作体系。并以党建为抓手,凝聚起脱贫工作的强大合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提供坚强组织保障,跑出了脱贫攻坚加速度。

提质增效农村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重点。我区坚持内外兼修,以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抓手,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逐步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宜居村庄,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一幢幢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整洁通畅,一面面文化墙精彩各异,绿树、鲜花遍布村庄……太安镇罐坝村这一道道美丽风景,正是潼南深入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真实写照。
  “以前,我们这里就是原始农村,房子破破烂烂,路上到处是垃圾,哪里有人来耍嘛,那阵想都想不到现在比城头住着还舒服,城里人还往我们这里跑。”焕然一新的变化让村民欣喜不已。
  如今的罐坝村,家家都是精致小洋楼,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处处可见,让很多城里人都羡慕不已。建成了泰安庄园、蔬菜博览园、罐坝小寨等现代农业景点和新农村景点,每年举办蔬菜博览会、太安鱼美食节等乡村旅游活动,年接待游客已超过5万人,形成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田院经济。在这里,年轻人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在村子里的农场,都可以一展拳脚,宜居又宜业,生活更惬意。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区完成改厕41985户、建设污水管网133公里、“四好农村路”1574公里、村庄绿化432亩、旧房整治提升12484户、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100%,让农民幸福指数一点不比城市差。
  同时,大力实施“电靓乡村”农村供电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全区所有村社全部通上动力电;强化通讯基建,全区农村集聚区光纤网络、4G网络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实施“旅游+扶贫”,举办菜花节、国际柠檬节、桑葚采摘节等节会,带动景区贫困群众户均增收2500余元。美化一片环境,发展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全区广大农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将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区将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作为最重要的任务,坚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力求在五年之后,圆满实现美丽、宜居、富裕、幸福的小康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