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社会·综合总第909期 >2021-01-06编印

援藏教师何富海:
在雪域高原上播撒“希望的种子”
全媒体记者 朱杨
刊发日期:2021-01-0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何富海正在为学生授课。

何富海正在为学生授课。


  

  从重庆潼南到西藏昌都,2000多公里路程,近3000米的海拔落差。别人眼中的祖国边陲,在潼南区大佛中学体育教师何富海心中,则是实现价值、奉献自我的梦想之地。
  “一年多来,遇到许多了困难和挑战,但也收获满满。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成为一名援藏教师……”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到了何富海说道。
  2019年8月,何富海带着区委、区政府的嘱托,怀揣着对雪域高原的教育情怀,踏上了昌都这片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开启了自己的援藏之路。
  昌都位于昂曲和扎曲的汇合处,是澜沧江的发源地。相对于藏区其它城市,这里平均3500米的海拔不算很高,一直以来素有“藏东明珠”的美誉。但毕竟是藏区腹地,植被稀少、氧气含量低、气压低、空气干燥、早晚温差大等恶劣气候环境,让一向自认为身体素质很好的何富海也难以招架。
  “当时从邦达机场下飞机后,我就感到头疼、耳鸣、胸闷、乏力,整个人的感觉都是飘忽不定的。”何富海回忆道,其他援藏同事也有或多或少的高反症状,这让大家心中产生了些许畏惧,好在昌都市教育局提前安排了专业医生,通过吸氧、服用红景天,高反症状才慢慢减轻。
  流鼻血、缺氧失眠、紫外线晒伤……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何富海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这些都使得他与这片雪域高原更好地融合,也让他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高原的生活虽然很累,但是却十分忙碌充实。何富海援藏的单位是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除了6个班级每周12节的体育课之外,他还负责学生社团训练、学校课间操和升降旗仪式集合整队以及两千多学生的体测数据上传等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何富海发现牧区的孩子上课十分认真,安排的任务都会努力完成,但体测结果却不是很理想。看着这群皮肤黝黑、性格腼腆、淳朴善良的孩子,何富海下定决心要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为了树立孩子们的体育自信,何富海首先做的是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嘎桑曲错、罗追罗布、达瓦次仁……”为了记住6个班级的学生名字,何富海整整花了一个月时间,也逐渐拉近了与孩子们的距离。
  那么,如何提高体育成绩呢?何富海采取了两种方法,一种是把体育成绩没有及格的学生进行单独训练,另一种是让优生对不及格的进行“一对一”帮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个月努力,在期末体质测试中,6个班级的学生全部通过,这让何富海高兴不已,同时也坚定了他的教育自信心。
  由于昌都所处的藏东地区多高山峡谷、地势险峻,道路交通不便,牧区学生回家十分不易,除了寒暑假,平时都在学校度过。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何富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在课堂上倾其所有、悉心培养,在生活中嘘寒问暖、关心备至。一年多来,他与6个班级的学生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而大家都亲切称他为“何大叔”。
  同时,他认真负责、脚踏实地、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也得到了校领导和重庆第九批援藏总队的肯定。在援藏工作快满一年之际,何富海获得了“优秀援藏干部”称号,通过了重庆市特殊人才职称评定的评审,获得了“高级教师”的任职资格,30岁的他有幸成为了重庆市最年轻的高级教师。
  “作为一名援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采访最后,何富海说道,离援藏结束还有两年的时间,我会和援藏团队的老师们一起在藏东的雪域高原上砥砺前行、立德树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让渝藏教育之情犹如昂曲和扎曲汇合的澜沧江一样源于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