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839期 >2020-09-22编印

风清露冷秋期半
刊发日期:2020-09-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潘玉毅

  秋分,顾名思义,秋天到此开始分流了。宋人谢无逸写过一首《点绛唇》,开篇即是“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一词中,秋是时令的象征,而分则有半的意思。据古书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也就是说,秋分这一日,昼一半,夜一半,温一半,凉一半,至于好事与坏事是否也是五五开,可就因人而异了。
  秋分就像一条分界线,或是一个分水岭。通常,黑云翻墨的雷阵雨落到此处,便要止步了,飘出山泉十里远的蛙声聒噪到此时,也该歇息了,夏日的高温或者初秋的老虎再怎么趾高气扬,在它面前也不得不伏低了头,化作叶中露、草上霜——秋分似有一种神奇的本领,能让大自然变得温顺起来。“暑退九霄浄,秋澄万景清。”至此,满树蝉声换成了蟋蟀声,满耳夏声换成了秋声。对于很多南方人来说,秋分是秋天真正的开始。“一场秋雨一场寒”,从此,冷空气会成为一个高频词汇,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耳朵里。
  而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秋分这一日昼夜各半,日子顺着秋分走向未来,白昼日渐变短,黑夜日渐变长,这对于贪睡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惜时的人来说则全然相反。时光荏苒,逝于无声,于是,唯有更加珍惜了。
  如果说秋分之前是浅秋,那么秋分之后便是深秋了。秋色尚浅时,“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淡淡风”,一切都是疏疏淡淡的,待转入深秋来,大地万物陡然就变密了,虫声变密了,落叶变密了,风变密了,雨变密了,连满山的红枫颜色也变密了许多。
  秋天到了,丰收也就在望了。人离五谷不活,吃是人的本性。秋分一过,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意渐老,街角巷陌卖菱角的也多了起来。换作从前,花生,茭白,棉花,到这个时节许多的农作物次第成熟了。庄稼熟了,最怕麻雀来偷,农人便用汤团去“粘麻雀嘴”。然而,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所谓的“粘麻雀嘴”很多时候不过是老百姓某种愿望的寄托罢了。如今,田地少了,庄稼也少了,已很难见到采收的盛况。但在餐桌上,我们通过那些美味的菜肴,还能依稀看到昔日的秋日景象。野苋菜便是其中的一样。在农村,你甚至都不用刻意栽植,在路边或是堂前的空地上能看到许多,摘几把煮了来吃,味道甚好。
  也许,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酸甜苦辣咸,喜怒哀乐愁,各种经历都历经一回,方是完满的。于秋来说,独有一样是不合时宜的,那便是离别。秋是不可分的。秋天若是用来分别,可就太伤感了。秋在心上,是愁,秋在心旁,是愀,秋天本就已经满装了太多的忧戚和忧愁,若再添离别之意,当真是要愁断肠了。
  幸运的是,秋分近了,中秋也就不远了。中秋是团圆之日,故而秋分不分,而是团圆的预兆。这或许是人们与节气之间的一种默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