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时政·综合总第777期 >2020-06-30编印

注意!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
医生提醒:家长要科学预防和早发现
刊发日期:2020-06-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徐旭
  每年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重点防控期。说起手足口病,相信家中有孩子的都应该听说过,而且一般多发于婴幼儿身上。所以一到该时间段,不少家长都十分慌张忙乱。
  手足口病具有一定传染性,而且容易引起一些其他并发症,及时做好预防是很有必要的。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3岁以下的儿童较多见,可在一个家庭中散在发病,也可在幼儿园或小学集体发生流行。发病初期,患儿可有发烧、口角痛、嗓子痛、流口水以及不爱吃东西等症状。1至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区中医院儿科的黄医生说,由于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响吃奶、吃饭,哭闹不安。多数患儿在3至4天后,疱疹可自行消退,也不脱屑而痊愈,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

如何鉴别诊断?

  “手足口病感染后不会立即发病,病毒会在体内潜伏2至10天,平均3至5天。”黄医生介绍,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普通病例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
  重症病例的表现是,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主要体现在神经系统方面,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脑疝。
  呼吸系统方面,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口吐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肺部可闻及湿艋蛱得簟。
  循环系统方面,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普通病例往往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而重症病例则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黄医生介绍,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怎样预防治疗?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黄医生表示,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特殊的预防方法,主要注意卫生、对症治疗。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健是注意个人、家庭以及周围环境的卫生。”区疾控中心专家提醒,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后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手卫生是非常重要的;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勤晒衣被。疾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要每天检查孩子皮肤和口腔有无异常,注意孩子的体温变化。
  此外,如果孩子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上述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要立即住院治疗。
  对于已患手足口病的患儿,黄医生建议,不要带患儿去幼儿园和公共场所,避免和其他孩子接触玩耍,采取居家隔离。孩子所用的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可以煮沸3分钟消毒;玩具、桌椅可以使用含氯的消毒剂,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液、粪便等最好倒入适量的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倒入侧所。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