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769期 >2020-06-17编印

一个贫困村的脱贫之路
——卧佛镇横房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侧记
刊发日期:2020-06-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蔬菜基地。

蔬菜基地。

扶贫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家庭。

扶贫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家庭。

群众在蔬菜基地务工。

群众在蔬菜基地务工。

村民在菊花基地采摘菊花。

村民在菊花基地采摘菊花。

扶贫驻村工作队了解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扶贫驻村工作队了解集体经济发展情况。


  

全媒体记者李松
核心提示:
  近年来,卧佛镇横房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创新举措、精准发力,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村251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基础保障、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进一步提高。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2020年,脱贫攻坚进入收官之年。
  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群众在变富……振奋人心的脱贫画卷在展开,振兴发展的欢歌笑语在响起。
  “小康路上,我们永不停步!”卧佛镇横房村党支部书记李强自信满满地说,当前,横房村正和全国各地的贫困村一样,穿越承载荣光的时空,在决胜全面小康的新征程上,砥砺前行,向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铿锵进发。

产业扶贫强底子

  时值仲夏,横房村花椒基地里,花椒散发出的椒香弥漫在整个乡间里。6月11日,记者在横房村花椒基地看到,漫山的花椒树上挂满了一颗颗饱满的青花椒,微风拂过,椒香扑鼻,10多名工人正忙着采摘、装筐。
  看着满山遍野的花椒树,已脱贫群众吴先全说,多亏了支部书记李强在村里建起的花椒基地,我在花椒基地务工,每天能收入70元钱。
  在横房村,提起李强,村民们对这个80后小伙子赞不绝口,都说这几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变化非常大,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通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问题。如今,他利用荒山坡种花椒,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村民都称赞他是村里的“点金人”。
  2007年,李强大专毕业,前往广东打拼,在一家台资企业工作,但当2009年春节回到家乡,看到全村都比较贫困,满山的荒山荒坡,土泥烂路,乡亲们辛苦一年洒下的汗水换来的只有微薄的收成时,李强便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家乡面貌,要让大家摘掉贫困的帽子。
  横房村的村民过去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强对这里艰苦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生活条件深有体会,对乡亲们种植成本高、收益低的难处感同身受。乡亲们的清苦生活,李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0年,李强在群众期待的目光中,正式当选该村的支部书记,帮助乡亲、改变家乡贫困面貌的责任感,使他时常思量着如何使乡亲们增收脱贫。
  面对困境,李强一方面积极协调,不断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方面寻思着如何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上做文章?村里年轻人多数外出打工,家里都是些老弱病残,村撂荒地和山林地就有2000多亩。2014年,经过走访调查和外出学习考察,李强萌生了在村里种植花椒的想法。
  说干就干。李强远赴四川成都、重庆江津等地找销路、学技术,由于当时经济困难,每到一个地方,李强都是选择最便宜的旅馆住下,然后和当地人打听好线路后,自己赶车去目的地,在了解了李强的一路艰难历程后,许多老板和客商都很敬佩他的做法,也纷纷爽快地告诉了他种植花椒的技术,并把国内市场的情况给他作了详细的介绍。经过多方打听和接触,他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主动联系上了多位花椒经销商,经与客商商议,实行“客商+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在村里大力发展花椒产业。
  “种植花椒前景真的很好,一年挂果,亩产就有80—100斤,3年后进入盛产期,亩产达到2000—4000斤,每亩纯收入就能达到5000元,而且盛产期长达15年以上。”李强说,2019年,村里的花椒纯收入就有60多万元。从长远看,种花椒效益不错,既解决了村里大量土地撂荒的问题,又解决了村里贫困户就业问题。如今村里有13户建卡贫困户都在基地打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困难问题。
  村民李映富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后来两口子一直在花椒基地打工,现在每个月两口子能挣4000元,日子比以前好过了很多,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在李强和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横房村已经发展花椒300亩,4个生猪养殖场存栏1000头,种植蔬菜130亩,种植中药材100亩,种植菊花100亩。
  李强介绍,下一步,横房村将依托电子商务网络服务平台,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志智双扶拔穷根

  “当贫困户的滋味真难受,幸好有帮扶干部帮我和妻子在厦门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让我们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横房村已脱贫群众云刚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以前,云刚和妻子一直在家务农,生活来源主要靠一亩三分地,再加上3个子女都上学,开销很大,一家人生活很困难,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穷则思变,云刚主动找到村干部、帮扶干部,道出了自己想尽快脱贫的想法。
  “因学致贫是云刚一家贫困的关键所在。如何选准脱贫突破口,是我们思考的重点。”区委统战部驻横房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肖洪刚说,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改写人生,家里有3个学生,是暂时的困难,但也是云刚一家的优势所在,如果能将短板转化成优势,就会给家里带来转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这一思路后,肖洪刚积极动员云刚和他的妻子参加镇里举办的劳动技能培训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培训结业后,肖洪刚又通过各种关系,帮云刚两口子联系到了工作,去厦门工地做焊工、扎钢筋,一个月有几千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帮助云刚的3个孩子落实教育扶贫政策,3个孩子都享受到了学杂费减免、生活费补助等相关政策。“我的大女儿即将大学毕业,二女儿云雪和儿子云川正在上中学,成绩都很不错。”云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在外面打工虽然累一点,但是收入还不错,而且3个孩子也算争气,我们两口子在外面打工,累点苦点都值得。
  “贫穷并不可怕,况且贫穷只是暂时的。常言道‘穷则思变’,穷了就要想办法摆脱贫困,当然不是找政府要、等政策、靠干部,自己要有奋起直追、努力奋斗的想法和干劲。”云刚信心十足地表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早日脱贫,云刚春节回家时碰到贫困户,就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还把一些贫困户介绍到厦门的工地去务工。
  “我们一家能过上好日子,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爸妈时常教育我们,以后一定要有一颗‘投之以桃,报之琼瑶’的思想。”云刚大女儿云敏说。
  在横房村,扶贫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组织党员干部、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扎实开展“志智双扶”等活动,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了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构筑起了坚强的思想保障。截至目前,横房村先后5次组织贫困户参加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孕婴员、厨师等培训,80%的贫困户因为有了一技之长,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

健康扶贫暖民心

  6月11日,记者在卧佛镇横房村采访时,正巧遇到去卧佛镇中心卫生院拿药回家的村民李朝怀。“我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每周都要去卫生院拿一次药。如果是过去,这病根本看不起,负担不起呀!”68岁的李朝怀说,现在有了健康扶贫政策,花费少多了,就拿这次来说,我总共拿了180元的药,自己只负担了18元钱,这多亏了国家健康扶贫好政策。
  肖洪刚告诉记者,李朝怀家是因病致贫,享受健康脱贫兜底政策和综合医疗保障政策,有效缓解了他看不起病的问题。“镇上和村里每年都会为贫困户开展免费体检,村医也会经常上门为贫困户服务。特别是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来,家庭医生会定期或者不定期巡诊,并为贫困户开设绿色通道,他们住院不需要缴纳押金,出院直接结算。”肖洪刚说,横房村的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健康扶贫政策。
  健康是生命之基、事业之本、幸福之源。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在贫困人群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有较大比重。人们常说“没啥都不能没钱,有啥都不能有病”。重大疾病对一个家庭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仅会给病人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会造成劳动力的丧失,进而引发贫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高额的医疗费用让贫困群众感叹“得不起病”。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是当务之急。肖红刚介绍,横房村严格按照《潼南区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工作方案》精神,实行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医保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单次就医产生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额医疗)、民政医疗救助及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精准脱贫保等报销(救助)后,个人自负超过总费用(含医保目录内、外)10%的部分,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兜底。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特殊疾病门诊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额医疗)、民政医疗救助及扶贫济困医疗基金、健康扶贫医疗基金、精准脱贫保等报销(救助)后,个人自负超过总费用(含医保目录内、外)20%的部分,由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兜底,并向贫困户宣传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等惠民政策。
  自健康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横房村村支“两委”、扶贫驻村工作队多次邀请卧佛镇中心卫生院医护人员来村里开展义诊活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不间断地为贫困患者送医送药送健康。目前,横房村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100%,贫困户住院报账比例90%,随访慢性病人每季度达100%,贫困户参加大病医疗保险,财产险,意外险100%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