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特别策划总第740期 >2020-05-11编印

崇龛镇推进睡养小镇建设,努力实现产业兴、百姓富、家乡美——
以花为媒 打造“文化+”
刊发日期:2020-05-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葫芦坝汉文化活动。 杨毅摄

葫芦坝汉文化活动。 杨毅摄

鸟瞰睡养小镇。

鸟瞰睡养小镇。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近年来,崇龛镇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腹心区位优势,围绕区委、区政府“两城”“两都”“两区”“两基地”目标,在服务全区发展大局中找准发展定位。
  “我们依托菜花节,以花为媒,壮大‘花’经济的同时,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挖陈抟文化内涵,以太极养生文化、千年古镇文化、农耕文化、唐宋民间文化为主线,通过文化+产业、文化+旅游、文化+研学、文化+康养、文化+科普的‘2+5’运营模式,打造文创园,吸引众多游客来崇龛发展兴业,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崇龛镇党委书记兰雷说。

文化+旅游 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3月的崇龛陈抟故里景区,阳光明媚,碧空万里。成片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暗香浮动。满地的金黄吸引着数万游客纷至沓来,沉醉于万亩花海之中。
  来自各地的游客们或携家带口,或呼朋唤友,景区内既是花海,也是人山人海。游人们或驻足留影、或在田间穿梭,感受万物生长带来的勃勃生机。“周末带家人过来旅游,一进景区就被黄色的花海所吸引。”游客李女士说,散步在花间,一股花儿的清香扑面而来,吹着江风,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人群中,也不乏带着单反照相机、甚至航拍设备前来采风的市民。“之前在网络上看到过崇龛的油菜花景区,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了,一定要用单反记录下这迷人的风景。”摄影爱好者吴先生如是说。
  今年的陈抟故里景区在之前的基础上,新种植300多亩彩色油菜花,以红、粉、橙、紫四色为主。其中,核心景区彩色油菜面积达200亩,小火车观光沿线彩色油菜长达4公里,另还有100亩的3D彩色油菜大地艺术景观图。登上陈抟山观景台,369米的彩色3D太极图、3D睡仙图、3D仙鹤图等,将田间文化与陈抟、太极文化相融合,带给了广大游客全新的视觉大地艺术体验。
  近年来,崇龛镇突出打造花的品牌,已经连续举办12届菜花节和六届玫瑰花节,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优化旅游线路、改善交通条件,提升农家乐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景区环境整治力度。”崇龛镇镇长骆洁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陈抟故里景区共接待游客102.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420余万元,旅游结合收入5.6亿元,带动景区人均增收800元。

文化+产业 带动一方百姓致富
  初夏,漫步在油菜地里,虽然已经没有了3月时花开的娇艳,但所见之处也是格外清新,微风过处,饱满的菜籽轻轻摇晃,宛如金波。轰轰响的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几名农户在田间地里忙碌,宛如一幅栩栩如生的油画。
  每年的五六月份,正是榨菜籽油的最佳时节。新一季的菜籽收割、晾晒干净后,被送到榨油作坊里,榨油的醇香便一直从街头弥漫到街尾,这是最熟悉亲切的农家味道。跟随菜籽油的香味,记者一路寻到了桥头的一家榨油坊。
  在榨油坊,记者看到几名工人将筛选风干后的菜籽倒入榨油机、查看油渣……不一会,一股浓浓的菜籽油香味从出油口飘散出来,弥漫满屋。
  “我们榨油坊开办已经有4年多了,榨出来的菜油纯度很高,很多其他乡镇的客户带着菜籽过来加工,100斤菜籽我收40元钱。一年下来,加工费以及菜籽油销售的收入总共能达到20万元左右万元左右。”。榨油坊的老板杨华告诉记者,榨油坊一天可榨一吨菜油。刚榨过的菜籽残渣,可以用来做猪、兔的饲料,也可以用来做有机肥。这样一来,油菜的全部价值都被利用起来了。
  “崇龛镇的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52005200多吨的产量也直接多吨的产量也直接催生了当地榨油坊的兴起。如今油菜基地变景区,产品变商品 ”。崇龛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像这样的榨油坊,崇龛还有10来家来家。。油菜籽的加工,拓宽了崇龛镇油菜产品的种类,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让崇龛镇种植的数万亩油菜籽找到了销路,富了一方百姓。
  一朵小小的油菜花,让崇龛陈抟故里景区声名鹊起“,醉美”油菜花海享誉全国。当地居民瞅准商机,吃上了旅游饭、产业饭,菜花节不仅带动了百姓致富,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文化+研学 提升学生文化内涵
  “陈抟从一个5岁时还不会说话的‘哑孩儿’,到创绘了‘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一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被后世誉为道祖儒师。”在崇龛镇葫芦坝睡养小镇,承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为来自重庆的中学旅行团讲解陈抟文化,学生们认真聆听,丰富自己的知识世界。
  “在这里我们不仅了解了陈抟相关小故事以及睡养文化,还学习了太极养生操,非常的充实。”学生刘鑫瑶说,这对丰富课外生活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都有很大的帮助,真是不虚此行。
  崇龛镇葫芦坝片区是陈抟故里景区的核心区,区位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元素丰富。为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崇龛镇引进重庆市承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太极古镇打造葫芦坝文化创意产业园,推进睡养小镇建设,推动景区从季节性向常态化景区发展,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人居环境改善和旅游产业开发。
  “葫芦坝背山面水,具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作为陈抟故里景区,这里有着丰厚的太极养生文化底蕴,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也融入了太极养生文化,加强对睡养文化的教育普及。”重庆市承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立夫说,同时,这里拥有以唐宋文化为基调的非遗文创园区,内含生产、参观、学习体验等项目,也作为研学基地的重要内容。
  “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立夫说,研学是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能够让孩子们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文化+科普 感受中华传统艺术
  “以前在电视里经常看到陶艺,第一次自己动手做,作品还是比较失败,这个手艺不是一两天就练得出来的。”脚踩踏板让转轮匀速转动,双手合拢让泥聚拢成型,看着泥土在老师手中“听话”地变换形状,游客李先生看着自己亲手做的七歪八扭的杯子忍俊不禁,虽然不太好看,还是决定要烧制出来,当做一个纪念。
  记者在文创园的陶艺馆里看到,前来体验陶艺制作的游客络绎不绝,陶艺馆的师傅们从拉胚、造型等环节手把手的教大家,并给大家讲解陶艺的制作过程。
  “在葫芦坝文创园里,我们有扎染、木艺、绣球、陶艺、竹编、汉服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项目,游客可以在艺术的世界里,尽情发挥想象力。”王立夫说,游客用自己的创造力,将手中普普通通的材料变成一件件艺术品,不仅体验到了手工创作带来的乐趣,也让他们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
  在绣球馆内,几个心灵手巧的姑娘正上下翻飞地编织绣球,令人眼花缭乱。一个个精美的绣球花色品种繁多,图案新颖别致,而且民族色彩浓厚。有绣球做的耳环、吊坠、香囊、发簪等各种好看的首饰和装饰品。绣球馆负责人告诉记者,绣球主要用丝绒做绒面,里面则包着艾草、香料花和驱蚊草等,可以帮助睡眠。

文化+康养 传承中药文化精髓
  “在打造葫芦坝文化创意产业园的过程中,我们计划在园区中种植适用于睡眠修养、修心养生等相关中草药并进行科普,让更多人可以近距离的了解和接触中草药,并经中草药与文创产品结合,让中草药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王立夫介绍说。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底蕴十分丰富。文创园通过中草药采摘、干化、烹制等加工方法体验中草药的制作,同时可以进行手工艺的体验,如中草药香包、中草药相框等,游客们在了解中草药相关知识,寓教于乐的同时,有效的进行文化渗透和传播。
  “在文创园的主题小院里,游客还可以通过在酒店民宿免费植入睡眠监测系统,扫码进入睡眠小镇官网也可以免费获取检测报告 ”。我们还为游客提供解决睡眠问题的方法,以及解决水面问题的中草药文创产品,产品包括养生茶、安眠枕、中药手工皂、香薰、睡眠灯、中药洗漱用品等日常消耗品。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要将农业农村的田园风光、农耕文明与自然景观等资源有机结合,构建‘农业+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培育‘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的休闲业态,实现乡村与城镇的互动,田园风光与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崇龛镇党委书记兰雷说,设立“葫芦坝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可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而且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中草药种植产业和康养康乐产业等一系列产业的落地,真正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潼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