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709期 >2020-04-02编印

崇龛镇柿花村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柠檬、花椒、小龙虾、蜜蜂等特色种养殖业,走出了脱贫新路——
“现在我们底气更足,劲头更大”
刊发日期:2020-04-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贫困户养蜂心里甜蜜蜜

贫困户养蜂心里甜蜜蜜

陈绍安一家住进新房子

陈绍安一家住进新房子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吴鑫袁

  近年来,柿花村依托陈抟故里景区,在“花”上做文章,在“游”上下功夫,在“融”上出实招,引导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拓宽脱贫增收致富渠道,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
  柿花村位于崇龛镇西北部,与安居区大安相邻,距潼南城区32公里,幅员面积5.02平方公里。柿花村,是全区50个贫困村之一,全村有建卡贫困户75户309人,截至目前全村75户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好政策孕育“新希望”

  “脱贫成果来之不易,要不断巩固……”柿花村的村民都说,如今的柿花村,村美民富产业兴,田畴沃野尽欢歌,这多亏了国家的脱贫好政策。
  记者行走在柿花村的乡间小道上,感受着这里的变化。路边的柠檬基地里,一排排大约1米高的柠檬树整齐地排列着。10几名工人拿着铁锹,在田间地里一边忙着除草,一边摆着龙门阵。
  “柿花村现有柠檬基地1800多亩,2019年产量约1500吨,产值达300多万元。”柿花村第一书记周恒向记者介绍,长期在柠檬基地务工的贫困户有14户18人,一人一天有50元至80元工资。
  “村里建成柠檬基地后,家门口就能挣钱,务工一天能收入60元,还能照顾到家里,谁还往外跑呢。而且干得多就挣得多,大家越干越积极。”在柠檬基地务工的陈绍安指着路边的一栋楼房自豪地说,那是我的新房子,从家里到基地,走路只要5分钟。
  记者来到陈绍安家里,整洁的小院飘来一阵阵花香,堂屋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一家7口人,3个孙子还在上学。以前就靠儿子儿媳妇打工挣钱,我们两个老的只能在家里种点菜,基本没什么收入。”说起脱贫前的日子,老陈有些感慨,看到儿子儿媳妇那么辛苦地打工,总想做点什么来贴补家用,但是自己一把岁数了也不知道能做什么。
  2015年,柿花村大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在2800亩的土地上种花椒、柠檬和养小龙虾,给贫困户带来了脱贫增收的希望。“我们老两口不仅可以在基地打打工,土地流转的费用也有好几千块。我自己平时也种了两亩多黄精,去年2000多斤黄精全部卖完,挣了1万多元。”陈绍安说。
  近年来,柿花村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政策,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初步形成了以柠檬、花椒、小龙虾为特色的主导产业,去年村里的产值近500万元。

小蜜蜂酿出“脱贫蜜”

  柿花村已脱贫群众张珍富患有脑梗塞,自己没有劳动力。2019年10月,驻村干部为他家送来了两箱蜜蜂,也送来了脱贫的希望。
  “村里的贫困户大多数是老弱病残,没有什么劳动力。我们就和合作社商量,以什么样的方式,既能够保障贫困户的收入,又不需要太多的劳动力。”周恒说,陈抟故里景区每年都吸引上百万的游客前来观光赏花,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何不借助“花经济”,将产业发展与“花”紧密结合呢。
  驻村干部与潼南穗恩专业合作社当即合拍,敲下了方案——养蜜蜂。合作社为每户贫苦户无偿提供两箱蜜蜂,蜂王、蜂群、必备材料及常年养蜂管理等实践操作本领,蜂群、蜂箱产权归贫困户所有。“贫困户主要是投劳力,技术指导都是合作社免费提供,还包回收,这样贫困户少了投资风险,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周恒说。
  “我年纪大了干不了体力活,以前在家闲着也是闲着。自从村里送来的两箱蜜蜂后,我感觉生活有了新鲜感,每天都要去蜂箱看看这些小家伙长得怎么样了。”张珍富告诉记者,技术人员经常进行上门指导,我每一天都在进步,蜜蜂也养得越来越好,如今不仅多了一项养蜂技术,还为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蜜蜂育种是一个效益多、见效快的特色优势产业,而养蜂是一项技术性工作。要掌握当地的气候条件、蜜蜂种类的适应情况、采蜂时间等。”潼南穗恩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华表示,为确保养蜂业的健康发展,我们邀请了蜜蜂育种专家,针对蜂箱的选择、蜂巢的选择、采蜜、养殖等方面,每天为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
  “我们采取专业合作社+技术人员+农户的模式,为91户困难户配送两箱蜜蜂和养蜂设施。”周恒说,一箱蜜蜂一年大概产10斤蜂蜜,按照市场价100元一斤算的话,能为柿花村91户困难群众增收近20万左右。天气好的情况下,随着蜜蜂分箱的次数增多,收入会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