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总第709期 >2020-04-02编印

天上飞起无人机 农机先行闹春耕
潼南2万多台农机服务春耕春播
刊发日期:2020-04-0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晓航)春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今年入春以来,我区2万多台农机活跃在田间地头,服务春耕春播,全力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近日,记者在柏梓镇郭坡村高粱基地看到,空中有无人机播种,地上农机则唱起了主角,旋耕机、播种机配合默契,翻耕土地后迅速播种,呈现出一派农机闹春耕的生动景象。
  种植大户代宏春规模种植高粱已有几个年头了。从去年开始,他请来农机服务队,采取全程机械化生产方式种高粱,省时、省工、省钱。“过去种高粱,从种到收,七八道工序,很费工。现在有了农机服务队,200多亩高粱一天多时间就播种完了,再也不用为人工短缺发愁了。”代宏春说。
  据潼南大同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勇介绍,从高粱播种、移栽、收割、脱粒,全部生产环节采用机械化操作,每亩可节约成本200元,节约种子1.4斤。
  粮油作物种植在我区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蔬菜生产也开启了“机器换人”模式,梓潼街道胜利社区萝卜播种就率先用上了农机。“机械化种蔬菜,可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施肥、播种,1天可播种100多亩。”潼南匠心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凃黎对这款新型农机赞不绝口:过去人工种植萝卜,不仅效率低、成本高,还请不到人。而现在,农机轻轻松松就能完成地里的活,还能服务其他种植大户,一举两得。
  目前,全区已有植保无人机27台,40—150马力的小、中、大型拖拉机517台(套),微耕机2万台,现已全部投入春耕春播。
  “当前农村人手不足是一个难题,而‘机器换人’既缓解了人员紧缺,又不误农时。”区农机推广站副站长邓洪介绍,近年来,我区购置农机机型已发生变化,由简单、小型农机向高性能、大型农机转变,大户、专业合作社已经将关注焦点由价格向品牌转移,向产品的功能转移,向高技术产品转移,大中型拖拉机越来越受青睐。
  据介绍,今年,我区春耕春播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目前已完成54万亩田土作业,剩余30多万亩正加紧耕播。
  “在服务农业生产中,我们积极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从粗播走向精播,走向智能化,由原来粮油全程机械化拓展到蔬菜与特经等作物机械化,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邓洪介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