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特别策划总第722期 >2020-04-17编印

一辆三八大杠自行车的退休路
刊发日期:2020-04-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媒体记者 赵晨城 王浪
  我是一辆三八大杠自行车,产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2004年,辗转了几任主人后,我遇到了老代,他把我带回了新胜镇铁线社区家中,我得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算一算,已然有15年的光阴了。
  老代陪着我从金光闪闪到锈迹斑斑,我也陪伴着老代从青丝到白发。这些年,我们之间有太多的情谊,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感动……

35年承载教育梦

  老代名叫代克和,是一名乡村代课教师,今年64岁。据他说,他已经从事教育行业有35个年头了。或许觉得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老代经常一边擦拭着我的坐垫一边对我说,再等几年我们干不动了就一起退休吧。
  可是这么些年来,这句话我听了无数遍,退休却总是不了了之。从新胜镇正兴学校到圆通村小学,从花岩村小学到三星村小学,我们一起去过很多学校,走过很多路,也见他教育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渐渐地我知道了,他根本不想离开讲台,不想离开农村的孩子,更不想离开他热爱的教育事业。
  2019年,我陪着老代来到了新胜镇三星村小学任教,这个学校离我们家很远,往返学校一次,我们都要用90分钟的时间。老代的右腿有些残疾,走起路来一颠一跛的,即使现在有柏油路和乡村便道,去学校的路上也总是坎坎坷坷。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有好几次我们连人带车摔倒在庄稼地里,雨天里的庄稼地满是泥土和雨水,每一次老代都需要用尽全力把我从泥沼里拉出来,我的坐垫被刮伤过,老代的腰也被扭伤过。尽管如此,他仍没有一句埋怨,擦了擦自己的衣服,再擦擦我的坐垫,继续推着我向学校走去……
  老代有两个儿子,都在外地上班,事业有成。看到老代已是花甲之年,却仍在乡里奔走,好几次劝说他去城里与他们一起生活。每每这个时候,老代都坚决地摆摆手说,农村教育资源稀缺,学生离不开老师,他现在还能教,多教几年算几年。见坳不过老代,两个儿子便不再说什么了。
  我知道,老代的心在农村、在留守儿童身上。前些年,很多学生家长因为家庭困难,选择让孩子辍学。老代听闻后,连夜带着我去给家长做工作,耐心讲解读书的好处。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一直到家长同意孩子复学为止。
  逢年过节是老代最开心的时候,他教过数千名学生,许多学生回到老家后,都会到家里来看望他。他们中有医生护士,有人民教师,有生意人,可谓桃李满天下。我总是听到他们开心地谈起曾经在学校时的点点滴滴。“学生们个个有出息,能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就是我最大的希望。”老代的眼睛里散发着光芒,他为学生们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和自豪。

疫情期间坚守初心

  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宁静。2月10日,本应是迎接学生们开学的日子,但是在疫情防控期间,我区各中小学都采取网络授课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为了让学生们能跟上学习进度,保证停课不停学,花甲之年的老代也开始学着用电脑为学生们进行网络授课。这段时间我也落了个“清闲”,躺在角落里好好地进行调养,但是一个星期后,我就开始“复工”了。
  原来,在上了一段网课之后,老代发现效果远没有面对面教学来得好。“昨天布置的作业又没做”“讲过的题依然乱答”“玩得收不了心了”。老代平时脾气很好,我很少看到他发火,但在检查学生作业时,他对着电脑一通批评。“明天开始我到家里来教,每天早上八点准时上课,风雨无阻。”老代在家长群里撂下了这句承诺。为了让孩子们学习不落下,他决定挨家挨户上门教学。
  第二天,天刚微微亮,老代便像往常一样推着我出了门。二月的清晨透着微凉,老代的额头上却冒着豆大的汗珠。这一次,他没有径直去往学校,而是去了更远处的学生家里。为了抄近道,老代要扛着我爬上一个个绵长又陡峭的坡,这对于60多岁的他来说,显得有些吃力。到达最近的凌飞家时,也用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
  语文课、数学课、思想品德课……老代专
  注地讲解难题,传授新知识,认真地批改作业。他总是不遗余力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个学生上一次课要花两三个小时,这比他平时的教课时间要长得多。
  为了预留骑行在路上的时间,上完课后,老代会谢绝家长留下吃饭的好意,执意要赶往下一个学生家中。老代的口袋里,除了课本、水杯,还有一天的干粮和水。他总是一手掌着方向盘,一手拿着干粮,饿了就吃上几口,渴了就喝上一口。
  到达学生家后,老代顾不上休息,又开始新一轮的教学。班上十个学生他往往要三天才能上完一轮,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赶上学习进度,周末也得连轴转。
  从东方欲晓到月明星稀,我们每天奔走在各条乡村道路上。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不知跑了多少公里,在路上花了多少时间。“我想继续接着干,干到哪天干不动了,我再说吧。”我知道,我与老代的退休路遥遥无期。如今,我也不再憧憬退休,就这样陪着老代,在农村教育的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