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副刊总第706期 >2020-03-31编印

清白耕读传家远,马掌铁砺志愈坚
刊发日期:2020-03-3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全洪辉
  双江分域建镇有着近400年历史,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地灵”造就的“人杰”,双江是革命烈士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里。
  古语云,“欲先治国,必先治家”“天下之本在家”。家风家训是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也是中华美德传承的重要途径。从东汉杨震到杨闇公、杨尚昆的父亲杨淮清,杨氏一门将家风精髓传承至今。
  国家主席杨尚昆旧居有一个别称——“四知堂”,便源于东汉杨震。杨震是东汉时期有名的清官,清正廉洁,常布衣粗食,被誉为“关西孔子”。据传他做东郡太守时拒绝当年提携过的县令王密夜里提去的十斤黄金感恩礼……杨震正色道:“你怎能这样说呢?怎么说无人知道呢?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双江杨氏后人深受杨震“遗清白于子孙,不亦厚乎”的清白家风的影响,便将所建居所称作“四知堂”。
  在邮政局大院临街铺面门框上有一副楹联“聚人力物力财力利成名就;减消费浪费耗费国富民强”。此楹联由杨闇公的父亲杨淮清亲自撰写。他与左右立柱上悬挂的“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的木牌,相互映衬,凸现了杨淮清勤俭节约的家风。板壁上有副对联:“风散窗户静,月圆松竹深。”表现出杨淮清笃行致远的文人情趣。
  在杨家私塾门楣两边的“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和堂屋正上方悬挂的“清白传家”匾额,都是双江杨氏的祖训,深含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正堂壁挂的“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留半亩子种孙耕”的对联,表现出杨家人为人处世哲学,更有家道恒久的无限期待,充满着对后世子孙的真诚勉励和深情关怀。
  杨尚昆旧居“四知堂”大院正堂屋两旁,挂着完整杨氏家规:“宗约当遵、祠墓当展、谱谍当重、族类当辨、名分当正、宗族当睦、闺门当肃、蒙养当豫、姻里当厚、职业当勤、赋役当供、争讼当息、节俭当崇、邪惑当禁、守望当严、礼教当循。”
  这宏瀚家训蕴含着要尊敬父母孝敬长上、能够分辨是非、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的立身处世大义。勤俭节约是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肃闺门慎嫁娶,家规不可不肃。要严守公法遵从礼数,当官要为民谋利,为民要为国担当。
  除了杨氏家规,他们还借用《朱子家训》来教育子孙后代。其中一些警句,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这一切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双江《杨氏家规》《朱子家训》,历经千秋万代,培育出众多兴家救国的栋梁之才,伟大的革命精神和优良家风在他们身上熠熠生辉。
  杨淮清就是这样将家族荣耀感、使命感,渗透到子女们的生活中去,让他们时刻不忘老祖宗的训嘱,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理念和处世准则。
  “力能及,要自理;自己事,靠自己;要勤俭,会料理;吃穿用,莫攀比……”
  这是杨闇公的父亲杨淮清自编的“三字经”,杨闇公兄弟姊妹早在发蒙前就已背诵如流。
  杨氏家族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经过几多探索,直到杨闇公一代,才从维新求新革命转向了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他“人生如马掌铁,磨灭方休”的浩然正气,使他的弟妹从小耳濡目染。在民主革命时期,共产党处于地下时,杨家就走出了6位共产党员,无一不是受到祖辈求新变革、开明进步的家风影响。任时光流转上百年,杨家后代难以忘却的,还是那位注重家风、家教的杨淮清老人。
  始祖杨震为官清廉,先祖杨世绥为人清明,后辈杨淮清为人清正,这样代代相传,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孙留下了清白家风。
  家风是一种品德,忠诚是一种风尚,担当是一种格局。杨氏家族清白的家风家训、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成为了党和国家在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广大家庭都要弘扬良好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杨氏家族的“祖训”在代代相传中,逐渐演变成良好家风而沉淀下来,其所具备的尊敬先人、崇扬贤德、俭性守礼、革新进取的精神食粮,滋养着一代代杨氏族人,也教化着方圆一众乡亲。
重庆市潼南杨闇公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