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政·综合总第900期 >2020-12-23编印

诗意山水竞芬芳
——潼南加快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纪实
刊发日期:2020-12-2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陈抟故里景区油菜花海成为春季市民打卡首选地。

陈抟故里景区油菜花海成为春季市民打卡首选地。

“文化下基层”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文化下基层”活动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

特色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畅游双江古镇。

特色民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畅游双江古镇。


  

全媒体记者 王浪
  “十三五”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工作,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牢记初心使命,奋力开拓创新,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设施提标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文化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基层群众,文化旅游产业令潼南这片土地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潼南旅行有了更多选择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久居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闲暇之余出去走走,放松一下身心。潼南既可以看到山的秀美,也能体验到水的柔情,特色风景线路越来越多,景色也越来越美。每逢假期,双江古镇游客爆满,大佛寺人山人海,民宿人气爆棚……趁着周末全家自驾游到潼南周边看看,成为更多游客出行的首选。
  “白天看大佛、逛古镇,晚上坐着游船欣赏潼南的沿江美景,真的别有一番风味。”来自成都的张女士,每年都会带着家人来到潼南旅游,她告诉记者,如今潼南旅游选择很多,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完善,每次来潼南都是满意而归。
  “十三五”期间,我区紧紧围绕“做大做强做活旅游产业”定位,坚持“旅游+”导向发展战略,立足资源优势,以打造景区景点为抓手,以举办节会为带动,突出地方特色,不断加快发展步伐,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关注度明显提升,正努力朝着高品质、高质量的方向迈进。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我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围绕打造三个核心景区,开发推出“赏花游”“古镇游”“红色游”“礼佛游”“养生游”5大精品线路,开通“涪江风情游”并获评市级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一个个景点精心设计、一个个景区精心打造,发挥带动效应,把招牌立起来,把产品做出来,把知名度传出去。
  目前,我区已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处,AAA级旅游景区1处,市级旅游度假区1处,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16处。建成崇龛镇葫芦坝首个文创基地;香水百荷田园综合体成功创建为“市级乡村文化乐园”,太安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市级旅游度假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大力打造大佛寺—双江古镇景区,规划建设国家级涪江休闲旅游度假区。相继取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十佳生态休闲旅游城市、一带一路·休闲度假旅游名城、重庆最美生态旅游区、重庆市赏花胜地、“2019文化软实力提升优秀城市”“2019文旅融合发展优秀城市”等荣誉称号。
  “‘十三五’期间,我区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4000万余人次、综合收入达到213亿元。未来,我区将持续提升旅游景区品质,加快旅游智慧平台建设,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围绕涪江50公里亲水岸线建设‘最美环江路’,加快建设大佛寺人文生态康养社区等,让游客在潼南旅游有更多选择。”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市民文体生活日渐丰富

  “‘倾心宝玉无由见’,猜一个字,大家有知道的吗?知道的可以到这边来解答,答对了还有小奖励哟!”当天上午9点,塘坝镇天印村何家坪人头攒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正在这里如火如荼的举行。
  在活动现场,热情的舞蹈、美妙的歌声、书法家手写对联、摄影家创作“全家福”立等可取、剪纸艺术家创作的精美剪纸……冬日的严寒,挡不住高水准“文化大餐”的吸引力,过往的群众、周边的村民,为意外收获的“文化大礼包”欣喜不已,对艺术家赞不绝口。
  “像我们老年人,有这样的表演看肯定比平时和几个老人摆家长里短要欢喜得多。你看嘛,好闹热嘛!”何百顺是天印村的居民,他告诉记者,每次知道村里有表演,自己绝对是第一个捧场的。
  据了解,为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我区大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1+4”国家示范项目,送村级演出服务5000余场,“艺术培训公益服务”“网吧公益服务”“品牌文化活动服务”“传统文化服务”年惠及160万人次。“我们的节日”“百姓广场舞”“闇公杯”“文化下基层”等品牌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每年组织群众文体活动5000余场次。升级改造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建成镇街文化服务中心22个、文化中心户131个、农家书屋281个,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覆盖22个镇街,免费开放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年服务人口达300余万人次。
  “十三五”期间,我区文化设施提档升级,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建成潼南全民健身中心、10个社会足球场、6条登山步道和4个镇健身广场、40个行政村“农体工程”、24个社区健身点、22个基层体育服务站点,配套建成篮球馆、射箭场、射击馆、摔跤馆、举重室等功能场馆和汽车拉力赛道、篮球场、笼式足球场、羽毛球场等健身场地。新建体育场地面积32.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预计可达到1.65平方米。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继续推动潼南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可容纳5000人以上的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提档升级图书馆、文化馆,加快城市或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城市社区健身点、行政村农体工程实现升级改造并全覆盖,区、镇、村三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实现体育场地人均面积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放眼“十四五”,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将持续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推进非遗传承保护,基本形成文化和旅游产业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建成一批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在区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形成一批知名文化旅游品牌,让文化更有活力、旅游更有魅力。到2025年,努力实现全区年接待旅游人次突破1500万,旅游收入100亿元总体目标。

  (图片由区文化旅游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