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策划总第892期 >2020-12-11编印

塘坝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呈现出了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变化大 村村都有新变化
刊发日期:2020-12-1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大餐。

贫困户家里饲养的乳猪。

贫困户家里饲养的乳猪。

电商到贫困户家里收货。

电商到贫困户家里收货。

贫困户在花椒基地务工。

贫困户在花椒基地务工。

致富公路穿村而过。

致富公路穿村而过。

漫山遍野的花椒树。

漫山遍野的花椒树。


  

全媒体记者 王浪

核心提示:
  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塘坝镇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历时几载,伴随着扶贫干部奔走的脚步,村民老乡勤劳的汗珠,社会各界慷慨的援手,全镇农村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初冬的暖阳下,走进塘坝镇,放眼望去水泥道路四通八达,经济作物漫山遍野,家家有产业,户户盖起了小楼房。村庄里栩栩如生的墙体彩绘色彩艳丽,各色美丽的鲜花环绕着宁静的小乡村,蓝天白云倒映在池塘里,波光粼粼的水面下,小鱼自由自在地畅游,一幅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画卷徐徐展开,美丽乡村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A出行有了新变化

  “以前塘坝每逢三六九赶场,人群中穿雨靴的十个有九个都来自天印村。”这是塘坝镇天印村村民何文勇记忆中的场景。
  因为没有一条通往场镇的像样公路,村里人到镇上只能走路或者骑摩托车,下雨的时候更不得了,泥巴小路湿滑难行,一不留神就会摔得一身泥,所以雨靴就成了天印村家家户户的标配,村民去哪儿都爱地穿着它。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在路没有修好之前,这里的村民很少出去,从外面到天印村的人就更少了。
  “当时村里道路路况太差了,出行不便,我家的农产品也销不出去。”何文勇是村里的贫困户,一家靠着种地为生,为了将农产品变现,他不时背一些步行到场镇上去卖。
  那些年,沟壑纵横间的狭窄泥泞路就像一道天堑,挡住了天印村的发展,也挡住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贫困户要想脱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跟上。”塘坝镇镇长刘北冰告诉记者,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塘坝镇各个村都通了水泥路。镇政府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依旧将天印村的公路纳入硬化改造项目,惠及了沿路4300余名村民,这条通往场镇的必经之路也成为了天印村的“逆袭之路”。
  “现在已经没人穿了,我家的雨靴都不知道放在哪里积灰呢。”何文勇说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指了指家门口的公路说道,“我们村里修了农民新村,而且基本上公路家家通了,哪里还用得着哟。”
  如今,何文勇搬了新家,就是位于公路旁依山傍水的农民新村,这里不但交通便利,而且房屋布局合理大气,新房子掩映在绿树青山之间,看起来十分惬意舒适。
  “环境变好了,路好走了,农房像别墅,而且潼荣高速塘坝开放式服务区也即将建成投用,以后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做小生意,养活一家人。”何文勇乐呵呵地补充道。
  村里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好,村集体经济也从无到有。天印村不仅发展了中药材种植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同时还发展特色经果、苗木花卉、名优水产等产业,形成了立体循环观光农业。
  现在,天印村是全国首批绿色村庄、重庆十大特色乡村、首批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外出打工的村民们陆续回来务工了,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收入增加了,贫困户也有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B 农产品有了新销路

  “这袋是5公斤,记得写上名字,别搞错了”“里面有一些坏的,注意挑出来”……近日,在塘坝镇封坝村便民服务中心的电商超市里,驻村第一书记尹波和村干部一起,分装从贫困户家中收回来的花生、土豆。
  几年前,尹波走马上任时封坝村还是贫困村,村里盛产花生、土豆、土鸡、土鸭等农产品,但村民们只能肩挑背扛到附近集市售卖,费时费力,还卖不上个好价钱。
  “当时我看到这个情况挺着急的,就尝试将村民的产品放到网上卖,但是村民根本不相信在网上能够卖得出去,大家都不愿意让我们帮着卖,所以这个事情就搁置了。”尹波告诉记者,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却倒逼出了村里的电商。
  “我准备在春节出售的50多只土鸡土鸭,砸在手里卖不出去,愁得睡不着觉。”村民徐庭智告诉记者,家禽养殖是封坝村每家每户主要售卖的农产品,以前自家的土鸡十分抢手,早早的就被预定一空,根本不愁销路。今年受疫情影响,不但没卖出去,反而成了负担。
  尹波抓住机会,说服村民转战农村电商,借助一根网线、一部手机、一台电脑,让农产品上网进城,解决了农产品线下销售难题。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都是市场价,我们上门集中收购既打开了销售渠道,也减少了村民的人力运输成本,能让群众在消费扶贫过程中确确实实获利。”尹波说道。
  村里的电商销售,打通了网络销售渠道中“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产品出村上行,为众多村民“撬开”了网上市场。封坝村自4月份开展电商消费扶贫以来,帮助村民销售各类农特产品超过13万元。曾经农户难卖的“土货”,如今成为了市民餐桌上的“香饽饽”。
  “农村电商不仅打通了生产到消费的瓶颈,还有利于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更有利于促进封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扶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尹波充满信心地说。
  消费扶贫护航产业发展,不仅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为封坝村留下了“造血式”的发展源泉。如今,这个曾经的市级贫困村,正抢抓机遇奋勇前行,摘掉贫困帽子大步奔小康。

C 贫困户有了新盼头

  走在塘坝镇觉山村四社的农村公路上,远远能看到一排即将竣工的砖木混制小楼。这是贫困户陈家秀新修的养猪场,正在进行扫尾工作。
  “今年卖猪已经收入30多万了,老猪圈里面还剩下点小猪和母猪。等新猪场完工以后,最多可以养1000多头猪,明年收入应该还要翻番。”看着这些“家底”,48岁的陈家秀心里格外踏实。这两年养猪让她过上了好日子,但是在几年前她家却还挣扎在温饱线上。
  “在养猪之前,我和老公在周边打零工,一年收入也就几千块钱,但是家有3个孩子读书,大女儿还患有癫痫病,治疗费用就花光了家里的储蓄。”陈家秀回忆起那些困难的日子,眼泪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穷怕了的陈家秀心里明白,想要脱贫不能等、靠、要,必须要自己埋头苦干。为了早日揭掉这顶贫困帽子,陈家秀背井离乡,和老公到福建一家养猪企业边打工边学技术。
  在福建几年的专业养猪经历让陈家秀熟练地掌握了各项养猪技能,打针、治病、消毒、防疫,她样样精通。2016年10月,陈家秀回到老家,借来20万元,利用屋后空地建了一个养猪场,开始小规模养猪。
  “起初,养了10头太湖猪,其中3头母猪,7头青猪。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不敢喂太多。”陈家秀说。清晨,喂猪;白天,割草、锄地、粉碎猪饲料;晚上,打扫猪圈……每天都在和猪“打交道”。
  “养猪是个细致活,没有技术肯定不行。特别是母猪产仔,需要时刻照料着,如果在晚上生产就要准备熬通宵。”陈家秀告诉记者,现在养殖技术更迭快,越来越先进,所以平时除了养猪,也经常跑到周边养殖大户家中讨教,参加各种养殖技术培训学习。
  当年,3头母猪产下62头小猪,卖了4万多元现钱,7头青猪卖了2万多。一年获得了6万多元的好收成,陈家秀尝到了养猪的甜头。2017年,她又修建了10个母猪圈,12个青猪圈,养了10头母猪,45头青猪,获得了15万元的大丰收。
  “还是靠自己劳动来的钱,用着才踏实。”陈家秀笑着说,今年她又流转了100亩土地,申请了70万元贷款,用来种植红苕、玉米、青菜之类的青饲料。
  “以前的猪场继续养猪,等新猪场修好,肥猪也基本上可以出栏了。”正是靠着两条线并行走的方式,今年陈家秀的肥猪销售额已经达到30万元。
  陈家秀和记者算了笔账,现在她养有26头母猪,其中18头已经配种,4月份陆续产仔。以一头母猪一年两窝、平均每窝产仔10只的标准计算,年末基本上就能让养猪场规模达到500头。
  “到时候我肯定就忙不过来了,要在村上请工人,也能创造几个岗位,带动村民就近就业。至于收入嘛,哈哈……”陈家秀伸出5个指头神秘地说,“除去成本,一年赚个50万元没问题。”